行為改變的科學:如何善用大腦特性激勵自我

 行為改變的科學:如何善用大腦特性激勵自我

行為改變的科學:如何善用大腦特性激勵自我


嚇阻策略的侷限性:為何警告效果不佳

  一般認為警告和威脅能促使人們改變行為,然而科學研究顯示,警告的效果往往有限。這是因為當人們感到恐懼時,傾向於關閉自己並消除負面情緒,可能合理化問題或逃避現實。


股市投資的啟示:選擇性接收資訊

  從股市投資行為可觀察到,人們傾向於接收正面訊息,而忽略負面訊息。當股市上漲時,人們頻繁查看帳戶,但當股市下跌時,人們則選擇逃避。這種選擇性接收資訊的行為在各個年齡層都存在,尤其在兒童、青少年和老年人身上更為明顯。


大腦的偏好:正面資訊的影響力

  實驗結果顯示,人們更容易接受自己樂見的資訊,而忽略不喜歡的資訊。這種傾向在各個年齡層都存在,且對正面資訊的學習能力在一生中相對穩定。然而,從負面資訊中學習的能力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提高,但在中年後又開始下降。


醫療場域的成功案例:洗手率提升的關鍵

  透過在醫院設置電子看板,顯示醫護人員洗手率的即時數據,成功將洗手率從10%提升至90%。此案例成功的原因在於善用了三個關鍵原則:社交激勵、即時獎勵和進度監控。


社交激勵的力量:從眾心理的影響

  人們會受到他人行為的影響,希望與他人保持一致甚至超越他人。透過強調他人的行為,可以有效地激勵人們改變行為。例如,英國政府在催繳稅款信件中加入「九成英國人按時繳稅」的訊息,成功提升了15%的納稅率。


即時獎勵的魔力:及時滿足感的驅動力

  相較於未來的不確定性,人們更重視當下的獎勵。透過給予即時獎勵,可以鼓勵人們採取對未來有益的行動,並將這些行動轉變為習慣和生活方式。


進度監控的重要性:專注於進步而非衰退

  大腦擅長處理關於未來的正面資訊,因此強調進步而非衰退,更能引起人們的注意並激勵他們改變行為。例如,鼓勵孩子戒菸時,可以強調戒菸後運動能力的提升,而非吸菸的危害。


擁抱正面策略,激勵行為改變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若要有效激勵行為改變,應採用正面策略,而非恐嚇威脅。透過社交激勵、即時獎勵和進度監控,可以善用人類追求進步的傾向,促使人們採取積極行動。


相關書籍介紹

《原子習慣》(Atomic Habits) 作者:詹姆斯.克利爾 (James Clear)

  這本書介紹了如何透過微小的改變,逐步建立良好的習慣,並擺脫壞習慣。作者提供了一套簡單易行的框架,幫助讀者了解習慣的運作原理,並將其應用於生活各個方面。


《動機,單純的力量》(Drive) 作者:丹尼爾.品克 (Daniel H. Pink)

  這本書探討了人類行為背後的動機,並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觀點:真正的動機不是來自外在的獎勵或懲罰,而是來自內在的自主性、精熟感和目的感。作者提供了許多實例和研究,幫助讀者了解如何激發自己和他人的內在動機,實現更好的表現。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