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談互惠文化:施者、取者與對等者的職場生存法則

 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談互惠文化:
施者、取者與對等者的職場生存法則

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談互惠文化:施者、取者與對等者的職場生存法則


職場的三種人:施者、取者與對等者

  在職場中,人們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施者、取者和對等者。施者樂於助人,不求回報;取者則以自我為中心,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對等者則傾向於在付出與收穫之間取得平衡。格蘭特教授(Adam Grant)透過研究發現,這三種類型的人在職場中的表現和影響力各不相同。


施者困境:過度付出導致失敗

  研究顯示,表現最差的員工往往是施者。他們過度投入於幫助他人,卻忽略了自己的工作,導致績效不佳。這種現象在各行各業都存在,無論是工程師、醫學生還是銷售員,過度付出的施者都可能面臨失敗的風險。


施者優勢:成就卓越團隊

  然而,施者並非注定失敗。事實上,表現最好的員工也往往是施者。他們不僅樂於助人,更懂得如何有效地幫助他人,同時兼顧自己的工作。這些成功的施者,往往能帶動整個團隊的成長,提升團隊的績效和凝聚力。


打造互惠文化:讓施者發光發熱

  為了讓施者在職場中獲得成功,建立互惠文化至關重要。這意味著創造一個鼓勵互助、知識共享和相互支持的環境。在這樣的文化中,尋求幫助不僅不會被視為軟弱,反而是一種積極主動的表現。領導者應鼓勵員工提出問題、分享經驗,並建立起互相信任的關係。


識別並剔除取者:維護團隊健康

  除了培養互惠文化,識別並剔除取者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取者不僅會損害團隊士氣,更會對施者造成傷害,讓他們對付出產生疑慮。因此,在招聘和團隊建設過程中,應特別留意那些只關注個人利益、不願與他人合作的人。


友善不等於施者:辨別真偽的關鍵

  在識別取者時,不能僅憑表面印象。有些人看似友善,實則自私自利;有些人看似冷漠,卻是真正的施者。因此,在評估他人時,應更關注他們的行為和動機,而非僅憑外貌或言談。


相關書籍

《給予》(Give and Take) 作者: 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

  這本書深入探討了施者、取者和對等者在職場中的表現和影響,並提供了實用的建議,幫助讀者成為成功的施者,建立互惠互利的職場關係。


《逆思維》(Originals) 作者: 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

  這本書探討了如何培養原創思維和勇於創新的能力。作者認為,施者在創新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為他們願意分享想法、提供支持,並鼓勵他人挑戰現狀。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