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自戀型人格的 toxic 面紗:拉瑪妮醫師(Dr. Ramani)談自戀型人格對身心健康的影響

 揭開自戀型人格的 toxic 面紗:
拉瑪妮醫師(Dr. Ramani)談自戀型人格對身心健康的影響

揭開自戀型人格的 toxic 面紗:拉瑪妮醫師(Dr. Ramani)談自戀型人格對身心健康的影響


  哈佛大學的研究告訴我們,擁有堅強且互相扶持的人際關係,是幸福長壽的關鍵。然而,自戀型人格卻可能成為我們生命中的隱形殺手,悄悄地侵蝕我們的身心健康。拉瑪妮醫師(Dr. Ramani)作為自戀型人格研究的權威,將帶領我們深入了解這一議題,揭示自戀型人格對健康的危害,並提供應對策略。


自戀型人格-隱形的健康殺手:

  拉瑪妮醫師指出,自戀型關係可能是當代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長期處於自戀型關係中的人們,身心健康都可能受到嚴重影響,甚至可能因此縮短壽命。自戀型人格帶來的慢性壓力,會導致皮質醇等激素分泌異常、發炎反應加劇,並增加罹患憂鬱症、腸道菌叢失衡、皮膚問題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自戀型關係對身心的影響:

  自戀型關係中的受害者,往往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健康狀況也因此受到影響。拉瑪妮醫師分享了一個案例,一位女士在接受骨科手術後,傷口遲遲無法癒合。然而,當她結束了一段自戀型關係後,傷口在一周內就奇蹟般地癒合了。這顯示出,自戀型關係對身心的影響之深,不容忽視。


醫學界對自戀型關係的忽視:

  儘管自戀型關係對健康的影響如此巨大,但醫學界卻對此議題鮮少關注。拉瑪妮醫師認為,這是由於醫學、精神病學和心理健康領域對自戀型關係的影響缺乏認識,或者不願意面對這個問題。


自戀型人格的特徵:

  自戀型人格的特徵包括缺乏同理心、權利感、浮誇、傲慢、自我中心、低挫折容忍度、嫉妒心強、容易感到受害,以及對批評和反饋極度敏感。這些特徵使得自戀型人格者難以建立深厚的人際關係,也容易對身邊的人造成傷害。


自戀型人格的成因:

  自戀型人格的形成,可能源於童年時期的創傷或過度溺愛。在不利的成長環境中,孩子可能會發展出自戀型人格作為一種自我保護機制。而過度溺愛的孩子,則可能因為被過度讚揚和特殊對待,而形成一種不切實際的優越感。


自戀型人格的類型:

  自戀型人格可以分為多種類型,包括浮誇型自戀、脆弱型自戀、惡性自戀、群體自戀和自以為是型自戀。不同類型的自戀型人格者,在行為表現和對他人造成的傷害上有所差異,但都具有共同的核心特徵:缺乏同理心和過度的自我中心。


如何辨識自戀型人格:

  辨識自戀型人格需要時間和觀察。拉瑪妮醫師指出,即使是經驗豐富的治療師,也可能需要8到12周的時間才能確定一個人是否具有自戀型人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透過觀察一個人的行為模式、他們如何對待他人,以及他們對批評和反饋的反應,來判斷他們是否具有自戀型人格特徵。


如何保護自己遠離自戀型人格:

  拉瑪妮醫師提出了一個「預防勝於治療」的觀點,建議我們在生活中保持警覺,留意那些可能具有自戀型人格特徵的人。透過觀察他們的行為模式、傾聽他們如何談論他人,以及留意他們如何對待弱勢群體,我們可以更有效地保護自己,避免陷入自戀型關係的泥沼。


如何應對已存在生活中的自戀型人格:

  對於已經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自戀型人格者,拉瑪妮醫師建議採取「不深入、不辯護、不接觸、不解釋、不個人化」的策略。這意味著,我們應該避免與他們進行深入的情感交流,不試圖改變他們,也不將他們的行為個人化。


自我療癒與成長:

  脫離自戀型關係可能是一段充滿挑戰的旅程,但也是一個自我療癒和成長的機會。拉瑪妮醫師強調自我寬恕的重要性,提醒我們不要因為過去的經歷而責怪自己。透過自我療癒,我們可以重新找回自我價值,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並過上更幸福的生活。


自我寬恕與原諒:

  在療癒過程中,自我寬恕是至關重要的一環。許多人會因為過去的經歷而責怪自己,認為是自己做出了錯誤的選擇,或是沒有及時離開自戀型關係。拉瑪妮醫師提醒我們,不要因為不了解自戀型人格而苛責自己。我們應該學會自我寬恕,放下過去的包袱,才能夠真正地療癒和成長。


  至於原諒,拉瑪妮醫師認為,原諒並不是萬靈丹。真正的原諒需要對方有悔改之意,並願意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如果對方沒有改變,那麼原諒只會對自己造成心理傷害。因此,我們不應該強迫自己去原諒一個沒有悔改之意的自戀型人格者。


  自戀型人格對身心健康的影響不容忽視。拉瑪妮醫師透過她的研究和臨床經驗,為我們揭示了自戀型人格的真面目,並提供了應對策略。透過了解自戀型人格的特徵和成因,我們可以更有效地保護自己,遠離有害的關係。同時,透過自我療癒和成長,我們可以重新找回自我價值,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並活出更幸福、更健康的人生。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