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大腦與生命:蘇珊・瑪格薩門(Susan Magsamen)談藝術與神經科學的交匯

重塑大腦與生命:蘇珊・瑪格薩門(Susan Magsamen)
談藝術與神經科學的交匯

重塑大腦與生命:蘇珊・瑪格薩門(Susan Magsamen)談藝術與神經科學的交匯


藝術:通往健康的橋樑

  藝術不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能深刻影響身心的療癒力量。舞蹈能改善帕金森氏症患者的步態、情緒和睡眠,聲音振動能使身體恢復平衡,虛擬實境能減輕慢性疼痛,光和聲音甚至能改變失智症的進程。藝術不僅是生活的調劑,更是與我們身心健康息息相關的要素。


感官:藝術的接收器

  人類天生就擁有感受藝術的能力。我們不僅擁有五種感官,研究顯示可能多達五十種。這些感官體驗點燃神經元間的突觸,形成數以千萬計的神經連結,將訊息傳遞至大腦各個區域。藝術能同時刺激多個神經通路,讓我們更深入地感受世界。


藝術缺席的生活:身心失衡的開端

  現代生活過於注重效率和物質,忽略了藝術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當我們長期處於高壓狀態,無法透過藝術來舒緩壓力、處理情緒,身心健康就會受到影響。壓力、焦慮、憂鬱等問題日益普遍,與我們缺乏藝術體驗有密切關係。


神經可塑性:藝術重塑大腦的力量

  藝術能重塑我們的大腦,建立新的神經連結。透過藝術體驗,大腦皮層厚度增加,神經通路髓鞘更健康,訊息傳遞更有效率。不論是閱讀詩歌、欣賞音樂還是參與社區活動,都能刺激神經網絡,讓我們保持思維敏銳、反應靈活。


藝術與長壽:延長壽命的秘訣

  研究發現,每月至少一次的藝術體驗能延長壽命達十年。藝術不僅能提升生活品質,更能改善心血管健康、肺部健康、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等,讓我們活得更長壽。


藝術與大腦的連結

  藝術並非只是外在的表現,而是與我們的大腦深層連結。當我們創作或欣賞藝術時,大腦的預設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會被啟動。這個網絡負責白日夢、心智漫遊、模式識別,以及形成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和感知。童年經歷、生活事件,甚至基因都會影響預設模式網絡,但它並非固定不變。透過藝術,我們可以重新評估舊有的觀念,甚至改寫因創傷而形成的負面認知。


藝術:重塑預設模式網絡的工具

  藝術是改變預設模式網絡的有力工具。例如,有些人透過音樂、歌唱和呼吸練習等藝術活動,成功擺脫了愛抱怨的習慣。藝術能激發新的神經連結,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己,建立更積極的自我形象。


美學三元論:感知藝術的獨特視角

  神經學家安東・查特吉(Anjan Chatterjee)提出了「美學三元論」來解釋我們如何感知世界。這個理論包含三個要素:知識與意義、感官運動系統和情感評價。這三個要素相互交織,形成我們獨特的美學體驗。每次改變其中一個要素,就能改變我們的體驗,進而在神經生物學層面上改變我們。


神經藝術:未來的發展方向

  近年來,神經藝術領域蓬勃發展。科學家和藝術家攜手合作,將藝術融入醫療保健、教育和社區發展等領域。透過藝術,我們可以改善心理健康、促進身體健康、提升學習效果,甚至預防神經退化。


藝術:隨時隨地、人人可及

  藝術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權利,不分種族、性別、年齡,隨時隨地都可以接觸。不論是哼唱、塗鴉、園藝、烹飪,甚至是科技創作,都是藝術的表現形式。藝術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美好、喜悅和意義,改變我們的視角,進而改變我們的人生。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