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的智慧:Stephen Seiler 博士教你擺脫疲勞,增肌減脂,享受運動的樂趣

 運動的智慧:
Stephen Seiler 博士教你擺脫疲勞,增肌減脂,享受運動的樂趣

運動的智慧:Stephen Seiler 博士教你擺脫疲勞,增肌減脂,享受運動的樂趣


  運動是保持健康的關鍵,但過度或不當的運動卻可能適得其反。Stephen Seiler博士,一位在運動生理學領域深耕數十年的研究者,透過對世界頂尖運動員的長期觀察,提出了一套顛覆傳統的運動觀念。他認為,我們不該盲目追求高強度訓練,而應重視低強度訓練的重要性,並將其視為提升運動表現和整體健康的基石。本文將深入探討Seiler博士的研究成果,剖析「80/20法則」的奧秘,並提供實用的建議,幫助我們更聰明地運動,跑得更健康、更長久。


從頂尖運動員身上學到的秘密

  Seiler博士發現,世界頂尖運動員的訓練模式有一個共同點:80%的訓練時間都花在低強度運動上,只有20%的時間進行高強度訓練。這個「80/20法則」並非Seiler博士發明,而是他在觀察頂尖運動員的訓練模式後,所歸納出的普遍現象。這意味著,即使是世界頂尖的運動員,也並非每天都在進行高強度的訓練。


  我們可以從頂尖運動員身上學習到寶貴的經驗。他們之所以能達到如此高的成就,是因為他們懂得如何平衡訓練與休息,如何在不傷害身體的情況下,持續提升運動表現。這對一般人來說,同樣具有重要的啟示。


80/20 法則:低強度訓練的重要性

  Seiler博士提出的「80/20法則」,強調了低強度訓練的重要性。他指出,低強度訓練是建立基礎體能、提升耐力、促進恢復的關鍵。而高強度訓練則是用來提升運動表現、刺激身體適應的工具。


低強度訓練的好處

  • 提升基礎體能: 低強度訓練可以增強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環、提升肌肉耐力,為高強度訓練打下基礎。

  • 促進恢復: 低強度訓練有助於身體從高強度訓練中恢復,減少疲勞和受傷風險。

  • 燃燒脂肪: 低強度訓練可以提高脂肪燃燒效率,有助於減脂。

  • 改善心理健康: 低強度運動有助於減輕壓力、改善情緒、提升睡眠品質。


高強度訓練的迷思

  許多人認為,要提升運動表現,就必須進行大量的高強度訓練。然而,Seiler博士的研究顯示,這種觀念是錯誤的。過度強調高強度訓練,可能導致過度訓練、疲勞、受傷,甚至影響健康。


  Seiler博士強調,高強度訓練是必要的,但必須適量。他建議,一般人每週進行1-2次高強度訓練即可,其餘時間則應以低強度訓練為主。


三區間模型:了解自己的運動強度

  Seiler博士提出了「三區間模型」,將運動強度分為三個區間:

  1. 綠區(低強度): 在這個區間,我們可以輕鬆地進行長時間的運動,如慢跑、騎自行車、游泳等。我們的心率會保持在最大心率的60-70%左右,可以輕鬆地與人交談。

  2. 黃區(中等強度): 在這個區間,我們會感到有點喘,但仍能維持一段時間的運動。我們的心率會達到最大心率的70-80%左右,說話會變得比較困難。

  3. 紅區(高強度): 在這個區間,我們會感到非常喘,只能維持短時間的運動。我們的心率會達到最大心率的80-90%以上,幾乎無法說話。


  Seiler博士建議,我們應該將大部分的運動時間花在綠區,也就是低強度運動上。偶爾可以進行一些黃區或紅區的訓練,但必須注意強度和時間,避免過度訓練。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在綠區?

  Seiler博士提供了幾個簡單的方法,幫助我們判斷自己是否在綠區:

  • 談話測試: 如果我們在運動時可以輕鬆地與人交談,那麼我們很可能在綠區。

  • 呼吸測試: 如果我們的呼吸平穩,沒有明顯的喘氣,那麼我們很可能在綠區。

  • 主觀感受: 如果我們感覺運動輕鬆,沒有明顯的疲勞感,那麼我們很可能在綠區。


培養運動習慣:從「頻率」開始

  培養運動習慣的關鍵在於「頻率」,而非「強度」。他建議我們,先從建立規律的運動習慣開始,例如每週運動3次,每次30分鐘。當我們習慣了規律運動後,再逐漸增加運動時間和強度。


  運動應該是一種享受,而非負擔。我們應該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方式,並將其融入日常生活中。例如,可以利用通勤時間騎自行車、午休時間散步、下班後去健身房等。


持之以恆:運動的成功之道

  運動的成功之道在於持之以恆。他建議我們,不要追求短期的效果,而是要將運動視為一種生活方式,長期堅持下去。


  Seiler博士提醒我們,不要因為一次的失敗而放棄。每個人都有狀態不佳的時候,如果某天無法完成原定的運動計畫,也不要過度自責。只要堅持下去,我們一定能看到成果。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