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可.特懷曼(Michael Twyman)醫師:破解心臟病迷思,掌握心血管健康關鍵

 麥可.特懷曼(Michael Twyman)醫師:
破解心臟病迷思,掌握心血管健康關鍵

麥可.特懷曼(Michael Twyman)醫師:破解心臟病迷思,掌握心血管健康關鍵


心臟病風險評估:超越傳統指標

  心血管疾病是現代社會的頭號殺手,但傳統的心臟病風險評估方式,如心電圖和運動心電圖,往往只能反映出心臟的現況,無法預測未來風險。麥可.特懷曼(Michael Twyman)醫師指出,這些檢測只能告訴我們是否處於疾病晚期,無法揭示動脈粥樣硬化(血管壁上形成斑塊)的進展。即使檢測結果正常,也不能排除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為動脈斑塊可能早已開始形成。


膽固醇迷思:聚焦脂蛋白顆粒

  另一個常見的迷思是,心血管疾病完全由膽固醇引起。事實上,膽固醇是人體必需的分子,參與激素合成、膽汁酸生成和細胞膜構建等重要生理過程。問題在於運載膽固醇的脂蛋白顆粒。當這些顆粒黏附在動脈壁上,就會釋放膽固醇,引發斑塊形成。因此,比起總膽固醇,我們更應該關注脂蛋白顆粒的數量、大小和種類,如低密度脂蛋白(LDL)和載脂蛋白B(apoB)。


內皮功能障礙:心血管疾病的早期指標

  內皮是血管的內層,負責調節血管張力、防止血栓形成和抑制發炎反應。當內皮功能受損時,血管壁容易受到損傷,脂蛋白顆粒更容易黏附,進而引發動脈粥樣硬化。內皮功能障礙是心血管疾病的早期指標,但卻常常被忽視。


血管斑塊:隱藏的健康危機

  血管斑塊是動脈粥樣硬化的結果,可分為軟斑塊和硬斑塊。軟斑塊是不穩定的,容易破裂,引發血栓形成,導致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硬斑塊相對穩定,但也會逐漸增大,阻塞血管。冠狀動脈鈣化評分(CT calcium score)能檢測硬斑塊,但無法評估軟斑塊。因此,即使鈣化評分為零,也不能排除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全面的心血管風險評估

  特懷曼醫師強調,全面的心血管風險評估應該包括多種因素,如家族史、生活方式、血壓、血糖、血脂、發炎指標等。除了傳統的檢測,還可以考慮更先進的檢測,如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CIMT)和冠狀動脈CT血管造影(CTA),以更全面地評估心血管健康狀況。


膽固醇與心臟病:複雜的關係

  關於膽固醇與心臟病的關係,一直存在爭議。儘管觀察性研究顯示低密度脂蛋白(LDL)與心臟病風險相關,但這並不意味著降低LDL就能完全預防心臟病。特懷曼醫師強調,我們需要更全面的看待這個問題,考慮到內皮健康、炎症、氧化壓力等多重因素。


飲食建議:個人化與均衡

  在飲食方面,特懷曼醫師並沒有特定的飲食建議,而是強調個人化和均衡的重要性。他認為,應該根據每個人的基因、健康狀況和生活方式來制定飲食計劃。他建議多攝取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魚,並減少加工食品和反式脂肪的攝取。


壓力管理與心血管健康

  壓力是另一個影響心血管健康的關鍵因素。長期壓力會導致皮質醇等應激激素分泌增加,進而損害血管內皮,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因此,特懷曼醫師建議透過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方式來管理壓力,保護心血管健康。


睡眠與心臟健康

  睡眠對心血管健康至關重要。睡眠不足會導致血壓升高、心率增加、炎症反應加劇,增加心臟病風險。因此,特懷曼醫師建議每晚保持7-8小時的充足睡眠,以維護心臟健康。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