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轉捩點:從茱莉亞音樂學院到白宮,認知科學家瑪雅・香卡(Maya Shankar)博士的自我認同與目標重塑之路

人生轉捩點:從茱莉亞音樂學院到白宮,
認知科學家瑪雅・香卡(Maya Shankar)博士
的自我認同與目標重塑之路

人生轉捩點:從茱莉亞音樂學院到白宮,認知科學家瑪雅・香卡(Maya Shankar)博士的自我認同與目標重塑之路


  瑪雅・香卡博士是一位認知科學家,擁有耶魯大學的學士學位、羅德學者的博士學位,以及史丹佛大學認知科學的博士後研究員資格。她曾在白宮擔任資深顧問,並創立並領導白宮行為科學團隊。她同時也是播客節目《A Slight Change of Plans》的主持人。在這些成就之前,她曾是茱莉亞音樂學院的學生,準備成為一名職業小提琴家,卻因傷不得不重新規劃人生。


從「做什麼」到「為何而做」的自我認同轉變

  香卡博士分享,人們傾向於透過「做什麼」來定義自己,而忽略了「為何而做」。當「做什麼」消失時,自我認同也會隨之瓦解。她以自身經歷為例,從小熱愛小提琴,視為人生的全部,然而手部肌腱撕裂傷,粉碎了她的音樂夢。


透過「內在驅動力」找回人生目標

  在迷惘中,香卡博士的父親建議她多閱讀,這讓她接觸到史蒂芬・平克的《語言本能》(The Language Instinct),從而對認知科學產生濃厚興趣。她意識到,無論是小提琴還是認知科學,她內心深處的驅動力都是「與他人建立情感連結」。


好奇心與成長型思維

  香卡博士將「好奇心」和「享受進步」視為定義自己的兩個關鍵特質。她認為,保持開放的心態,擁抱不確定性,可以讓我們在面對變化時更具韌性。


從科學角度出發的同理心

  香卡博士強調同理心的重要性,並指出同理心有三種:情感同理心、認知同理心和同理心關懷。她認為,培養認知同理心和同理心關懷,有助於避免因過度投入情感同理心而導致的倦怠。


目標設定與維持動力的實用策略

  香卡博士分享了目標設定和維持動力的實用策略,包括:

  1. 採用「接近導向」而非「迴避導向」的目標框架: 例如,「我要吃健康的食物」比「我要避免不健康的食物」更能激勵人心。

  2. 自己設定目標: 擁有目標設定的自主權,有助於提高動力。

  3. 在與目標追求時相同的心理和生理狀態下設定目標: 這有助於設定更合理的目標。

  4. 在目標設定中加入「緊急儲備」或「鬆弛」: 允許偶爾的失誤,有助於維持動力。

  5. 利用「全新開始效應」: 在人生的重要轉捩點或新的開始時,更容易引入新的習慣。

  6. 「誘惑捆綁」: 將不愉快的活動與立即 rewarding 的活動配對,提高完成不愉快活動的動力。


認識並擁抱改變

  香卡博士分享了「認知閉合」的概念,即人們需要得到明確的答案。她鼓勵大家減少對認知閉合的需求,擁抱不確定性,更能適應變化。


從他人身上學習與成長

  香卡博士鼓勵大家積極尋求不同觀點,並從中學習。她認為,與不同意見的人交流,可以讓我們更了解自己,並拓展思維。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