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的真相:Lisa Feldman Barrett 教授帶你解讀情緒的奧秘

 情緒的真相:
Lisa Feldman Barrett教授
帶你解讀情緒的奧秘

情緒的真相:Lisa Feldman Barrett 教授帶你解讀情緒的奧秘


  Lisa Feldman Barrett,美國東北大學心理學系傑出教授,同時也是哈佛醫學院和麻省總醫院的兼任教授,並擔任「法律、大腦與行為中心」的首席科學官。Barrett 教授是全球公認的情緒研究頂尖專家,她的實驗室透過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方法,深入研究情緒的本質、起源和影響。


情緒並非天生:建構主義理論

  Barrett 教授提出的「建構主義理論」(Theory of Constructed Emotion)徹底顛覆了傳統對情緒的認知。她認為,情緒並非大腦中預先存在的獨立實體,而是由大腦根據身體感覺、過去經驗和文化背景等因素,動態建構而成。這意味著,我們對情緒的體驗和解讀並非固定不變,而是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


大腦的預測機制:建構情緒的基礎

  大腦是一個「預測機器」,不斷根據過去經驗預測未來。當我們遇到新的情境時,大腦會根據過去類似的經驗,預測我們可能會產生的感覺和行為。這些預測結果就是我們所體驗到的情緒。


情緒概念:塑造情緒體驗的關鍵

  文化和語言在情緒建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我們學習到的情緒概念,如「快樂」、「憤怒」、「悲傷」等,就像是一副眼鏡,幫助我們解讀身體感覺,並將其歸類為特定情緒。不同的文化和語言會塑造不同的情緒概念,進而影響我們的情緒體驗。


情緒粒度:精準描述情緒的力量

  Barrett 教授強調「情緒粒度」(emotional granularity)的重要性,即我們描述情緒時所使用的詞彙的豐富程度。她認為,越能精確描述自己的情緒,就越能有效地調節情緒、提升心理健康。研究顯示,提高情緒粒度與生理指標的改善有關,例如迷走神經張力增加、心率變異性提高等,這些指標都與較低焦慮、改善睡眠和整體情緒提升相關。


重新認識情緒:超越傳統分類

  教授的研究讓我們重新認識情緒的本質。情緒並非大腦中預先存在的獨立實體,而是由大腦根據身體感覺、過去經驗和文化背景等因素,動態建構而成。這意味著,我們對情緒的體驗和解讀並非固定不變,而是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


情緒調節:並非壓抑,而是轉化

  了解情緒的建構過程,有助於我們更有效地調節情緒。Barrett 教授指出,情緒調節並非壓抑或逃避情緒,而是學習如何轉化情緒,讓它為我們所用。透過改變對身體感覺的解讀、調整對情境的評估,或者改變行為反應,我們可以改變情緒的強度和性質。


情緒與身體:密不可分的關係

  Barrett 教授強調情緒與身體之間的密切聯繫。身體感覺是情緒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情緒也會影響身體的生理反應。透過關注身體感覺,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情緒狀態,並採取適當的行動。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