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自我毀滅的陰霾:加博爾.馬泰(Gabor Maté)博士談童年創傷的影響與療癒

 走出自我毀滅的陰霾:加博爾.馬泰(Gabor Maté)博士
談童年創傷的影響與療癒

走出自我毀滅的陰霾:加博爾.馬泰(Gabor Maté)博士談童年創傷的影響與療癒


成癮行為的背後:童年創傷的補償機制

  加博爾.馬泰博士認為,成癮行為並非疾病或錯誤的選擇,而是童年時期因應創傷所發展出的生存機制。這些行為在短期內能提供暫時的慰藉或愉悅感,但長期卻會帶來負面後果。成癮的根源在於我們在童年時期失去了某些東西,可能是安全感、歸屬感、價值感,甚至是表達情緒的權利。成癮行為只是填補這些內心空虛的一種方式。


抑鬱症:情感壓抑的結果

  馬泰博士指出,抑鬱症並非腦部疾病,而是長期壓抑情緒的結果。當一個孩子不被允許表達憤怒、悲傷等情緒時,為了維持與照顧者的關係,他們學會了壓抑這些感受。然而,這些被壓抑的情緒並未消失,它們會在成年後以各種形式表現出來,包括抑鬱症。


癌症與壓力:身心連結的證明

  馬泰博士認為,癌症並非單純的生理疾病,而是身體對長期壓力和創傷的反應。研究顯示,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女性罹患卵巢癌的風險加倍,而童年時期經歷過創傷的人,罹患發炎性疾病、自體免疫疾病和癌症的風險也較高。這些研究結果顯示,情緒和心理狀態與身體健康有著密切的關聯。


疾病是老師:自我覺察的契機

  疾病可以是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己的契機。當我們生病時,身體在提醒我們,我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模式或心理狀態出了問題。透過疾病,我們可以反思自己是否忽略了內心的需求,是否一直活在他人的期待中。疾病可以是一個轉捩點,讓我們有機會重新找回真實的自我,並做出改變。


從個人到社會:療癒的漣漪效應

  個人的療癒不僅對自己有益,也能對整個社會產生積極影響。當我們開始療癒自己的創傷,我們會變得更能同理他人,更願意傾聽和理解。我們會更關注孩子的需求,提供他們安全、支持和愛的環境。我們會更關心社會議題,為弱勢群體發聲。個人的療癒可以像漣漪一樣擴散,影響身邊的人,進而改變整個社會。


重新連結:療癒童年創傷

  療癒童年創傷的關鍵在於重新連結我們與自己的關係。這包括承認並接納自己的情緒,理解身體發出的信號,並質疑那些限制性的自我信念。他建議透過冥想、瑜伽等練習,以及尋求專業協助,來幫助我們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並療癒那些深層的傷痛。


創傷知情社會:集體療癒的願景

  馬泰博士主張建立一個「創傷知情」的社會,讓教育、醫療、法律等系統都能理解創傷對人們的影響,並提供相應的支援。他認為,這樣的社會將能更有效地預防和治療各種身心疾病,並促進人們的整體健康和福祉。


改變的起點

  覺察是改變的起點。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模式、情緒反應和身體感受時,我們才能開始做出改變。覺察讓我們看清那些根深蒂固的信念和行為模式,並有機會選擇不同的道路。透過覺察,我們能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並找到通往療癒和成長的道路。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