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琪·甘迺迪(Becky Kennedy)博士:打造「由內而外的好」親子關係,從日常互動中培養堅韌與同理心

 貝琪·甘迺迪(Becky Kennedy)博士:
打造「由內而外的好」親子關係,
從日常互動中培養堅韌與同理心

貝琪·甘迺迪(Becky Kennedy)博士:打造「由內而外的好」親子關係,從日常互動中培養堅韌與同理心


  貝琪·甘迺迪(Becky Kennedy)博士是一位臨床心理學家,專長於親子關係。她擁有杜克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的學位,並創辦了線上學習平台「Good Inside」,提供父母實用、有效的育兒技巧。她的暢銷書《Good Inside》更為人父母提供了全面的指南,幫助他們成為理想中的父母。甘迺迪博士以其溫暖、同理和專業的風格,深受廣大父母的喜愛和信任。


堅韌教養:在連結中建立健康的界線

  甘迺迪博士提倡「堅韌教養」(sturdy parenting),強調父母在與孩子建立連結的同時,也要設立健康的界線。她認為,界線是父母告訴孩子「我們會做什麼」,而不是要求孩子做什麼。界線代表著父母的價值觀、需求和底線,同時也能保護孩子的安全。例如,當孩子過度看電視時,與其不斷要求孩子關掉電視,不如明確告知孩子:「如果你不關電視,我會把遙控器拿走關掉。」這種明確的界線設定,能讓孩子了解規則,同時也能感受到父母的關愛。


同理心與驗證:看見孩子的情緒,建立安全感

  除了設立界線,甘迺迪博士也強調同理心和驗證的重要性。她認為,當孩子情緒失控時,父母應該試著理解孩子的情緒,而不是一味地否定或壓抑。透過同理和驗證,孩子能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納,進而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例如,當孩子因為無法完成拼圖而感到沮喪時,父母可以說:「拼圖很難,你感到沮喪是很正常的。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完成它。」這種同理的態度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並學會面對挑戰。


獎勵與讚美:培養內在動機,而非外在控制

  甘迺迪博士對獎勵和讚美持保留態度。她認為,過度的獎勵和讚美可能削弱孩子的內在動機,讓他們過於依賴外在的肯定。她建議父母應該關注孩子的努力和進步,而不是只看結果。例如,當孩子完成家務時,與其給予物質獎勵,不如肯定他們的付出:「謝謝你幫忙整理家務,你讓我們的家變得更舒適了。」這種肯定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價值,並培養責任感。


面對青少年:理解分離與連結的需求

  青少年時期是親子關係的轉捩點。甘迺迪博士認為,青少年需要在與父母保持連結的同時,探索自己的身份認同。這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過程,父母需要理解青少年對獨立和自主的渴望,同時也要保持開放和支持的態度。例如,當青少年想要自己做決定時,父母可以說:「我理解你想自己做決定,但我也希望你能考慮我的意見。我們可以一起討論,找到一個大家都滿意的方案。」這種開放的溝通方式,能讓青少年感受到被尊重,同時也能維持親子間的連結。


處理衝突與修復關係:坦誠道歉與修復破裂

  衝突是親子關係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重要的是如何在衝突後修復關係。她強調,真誠的道歉是修復關係的關鍵。道歉不應該帶有任何藉口或指責,而是要承認自己的錯誤,並表達願意改進的意願。例如,當父母對孩子大吼大叫後,可以說:「對不起,我剛才大吼大叫了。我正在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下次我會盡量保持冷靜。」這樣的道歉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誠意,也有助於重建信任。


深度情感兒童:理解並接納他們的情感需求

  甘迺迪博士提出了「深度情感兒童」(deeply feeling kids)的概念,這類孩子對情感的感受和表達比一般孩子更強烈。他們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響,情緒反應也更為激烈。甘迺迪博士建議父母要理解並接納這些孩子的特點,給予他們更多的耐心和支持。例如,當孩子情緒失控時,父母可以說:「我知道你現在很難過,你的感受是真實的。我會陪著你,直到你感覺好些。」這種接納的態度能幫助孩子感受到安全和被愛,從而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


避免過度干預:尊重孩子的自主性與探索精神

  父母應該避免過度干預孩子的生活,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和探索精神。她鼓勵父母給予孩子適當的空間,讓他們自己做決定、解決問題。例如,當孩子在選擇課外活動時,父母可以提供建議,但最終的決定權應該交給孩子。這種尊重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自信心。


家庭會議:共同解決問題,建立合作關係

  甘迺迪博士建議家庭定期舉行家庭會議,讓每個成員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共同討論問題、制定規則,並培養家庭成員之間的合作關係。例如,當家庭成員對家務分配有不同意見時,可以透過家庭會議共同討論,找到一個公平合理的解決方案。


父母的自我關懷:照顧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顧孩子

  父母的自我關懷對親子關係至關重要。只有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健康,父母才能有足夠的精力和耐心去關愛和引導孩子。她建議父母要為自己留出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保持身心平衡。例如,父母可以安排固定的時間運動、閱讀或與朋友聚會,讓自己放鬆和充電。


處理孩子說謊:理解背後原因,引導誠實表達

  當孩子說謊時,甘迺迪博士建議父母首先要理解孩子說謊的原因。她認為,孩子說謊往往是因為害怕受到懲罰,或者想要逃避某些責任。父母應該試著與孩子建立信任關係,讓孩子知道即使他們犯了錯,也可以坦誠地說出來。例如,當孩子不小心打破花瓶時,父母可以說:「我知道你可能害怕被罵,但誠實地告訴我發生了什麼,我們一起解決問題。」這種理解和支持的態度,能鼓勵孩子勇於面對錯誤,並學會承擔責任。


紀律的藝術:從懲罰到引導

  甘迺迪博士不贊成使用懲罰來管教孩子。她認為,懲罰只會讓孩子感到羞愧和恐懼,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相反,她提倡使用引導的方式,幫助孩子理解行為的後果,並學習做出更好的選擇。例如,當孩子打人時,父母可以說:「打人會讓別人感到疼痛和難過。你可以用其他方式表達你的情緒,比如告訴我你生氣了。」這種引導的方式,能幫助孩子學會管理情緒,並發展出更健康的社交技巧。


建立信任與連結:親子關係的基石

  信任和連結是親子關係的基石。父母應該與孩子建立起開放、誠實的溝通渠道,讓孩子感受到被傾聽和理解。同時,父母也要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榜樣。例如,當父母犯錯時,應該勇於向孩子道歉,並說明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這種坦誠的態度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真實和脆弱,也有助於建立更深層次的信任和連結。


擁抱不完美:接納自己和孩子的缺點

  沒有人是完美的,父母和孩子都會犯錯。重要的是要學會接納自己和孩子的缺點,並從錯誤中學習。她鼓勵父母放下對完美的追求,享受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例如,當孩子表現不佳時,父母可以說:「我知道你已經盡力了,下次我們可以一起努力做得更好。」這種接納的態度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和支持,也有助於建立健康的自我價值感。


共同成長:親子關係是一段相互學習的旅程

  親子關係是一段相互學習的旅程。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地學習和成長。她鼓勵父母保持開放的心態,願意接受新的觀念和方法。同時,也要與孩子一起探索世界,共同創造美好的回憶。例如,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參加有趣的活動、閱讀有意義的書籍,或者一起討論生活中的問題。這種共同成長的過程,能讓親子關係更加緊密,也讓彼此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孩子間的衝突:從旁觀者到引導者

  當孩子之間發生衝突時,甘迺迪博士建議父母不要急於介入或評判對錯,而是要試著了解每個孩子的情緒和需求。她鼓勵父母成為「引導者」,幫助孩子們學會自己解決問題。例如,當兩個孩子爭搶玩具時,父母可以說:「我知道你們都想玩這個玩具,你們可以輪流玩,或者一起想出一個公平的解決方案。」這種引導的方式,能讓孩子們學會溝通、協商和妥協,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放手讓孩子嘗試與成長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對他們的成長至關重要。父母應該給予孩子適當的挑戰和機會,讓他們自己去嘗試、去犯錯、去學習。例如,讓孩子自己整理房間、自己做決定,或者自己面對困難。透過這些經歷,孩子能建立自信、學會獨立思考,並為將來的人生做好準備。


父母的角色:從控制者到支持者

  在甘迺迪博士的觀點中,父母的角色不應該是控制者,而是支持者。父母應該為孩子提供一個安全、溫暖的環境,讓他們自由地探索和成長。同時,父母也要成為孩子的傾聽者、引導者和支持者,幫助他們克服困難,實現自己的潛能。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愛的語言與溝通方式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愛的語言」,有些孩子喜歡肢體接觸,有些孩子喜歡讚美的話語,有些孩子喜歡一起玩耍。甘迺迪博士建議父母要了解自己孩子愛的語言,並用他們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表達愛。此外,建立良好的溝通方式也非常重要。父母應該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尊重他們的想法和感受,並與他們進行開放、誠實的對話。


用心陪伴,共同成長

  貝琪·甘迺迪博士的育兒理念,強調了愛、理解、尊重和支持的重要性。她提出的實用工具和策略,能幫助父母在育兒的路上少走彎路,與孩子建立起更深厚、更健康的關係。同時,也提醒父母要關注自己的需求和成長,與孩子共同創造一個充滿愛與歡笑的家庭。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