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魯・胡伯曼 (Andrew Huberman):飲食如何調控情緒:神經科學解密

 安德魯・胡伯曼 (Andrew Huberman):
飲食如何調控情緒:神經科學解密

安德魯・胡伯曼 (Andrew Huberman):飲食如何調控情緒:神經科學解密


  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的神經生物學與眼科學教授,安德魯・胡伯曼 (Andrew Huberman) 提出,食物並非只是維持身體機能的燃料,更是調控情緒的關鍵因素。他認為,食物中的營養素透過複雜的機制影響大腦化學物質,進而改變我們的情緒狀態。


迷走神經:大腦與腸道的溝通橋樑

  胡伯曼教授指出,迷走神經是連接大腦和腸道的重要神經通路,它負責傳遞腸道中的訊息到大腦,包括食物的營養成分、細菌狀態等。這些訊息會影響大腦中多巴胺和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物質的水平,進而調控情緒。


甜味與渴望的奧秘:糖分對大腦的影響

  胡伯曼教授解釋,人類對甜食的渴望並非僅僅因為味覺上的滿足,更源自於腸道中的神經元對糖分的感知。當我們攝取甜食時,腸道中的神經元會將訊息傳遞到大腦,觸發多巴胺的釋放,讓我們產生愉悅感並渴望更多甜食。這種機制解釋了為何即使無法品嚐到甜味,我們仍會對含糖食物產生渴望。


胺基酸與情緒:建構快樂的基石

  胺基酸是合成神經傳導物質的原料,對情緒具有重要影響。例如,L-酪胺酸是多巴胺的前驅物,攝取富含 L-酪胺酸的食物有助於提升多巴胺水平,促進動力和積極情緒。色胺酸則是血清素的前驅物,攝取富含色胺酸的食物有助於提升血清素水平,促進平靜和滿足感。


Omega-3脂肪酸與情緒:對抗憂鬱的利器

  胡伯曼教授分享了一項研究,指出Omega-3脂肪酸,特別是EPA,在改善憂鬱症狀方面具有顯著效果,甚至可與某些抗憂鬱藥物相媲美。Omega-3脂肪酸還能透過提升心率變異性(HRV)來改善情緒,因為心率變異性與自主神經系統的平衡有關,而自主神經系統在情緒調節中扮演重要角色。


腸道菌叢與情緒:打造身心健康的基石

  胡伯曼教授強調,腸道菌叢並非單純的好壞之分,有些菌種對我們有益,有些則會產生負面影響。他提到,人工甜味劑(特別是糖精)會擾亂腸道菌叢,使腸道環境變得有利於有害菌種的生長,進而影響情緒和健康。但這並非意味著所有人工甜味劑都有害,例如甜菊糖和羅漢果糖等,對腸道菌叢的影響可能較小。


飲食與腸道菌叢:個人化的健康選擇

  胡伯曼教授指出,飲食對腸道菌叢有顯著影響,生酮飲食、純素飲食等飲食方式都可能改變腸道菌叢的組成。有些人會因此感到更健康,有些人則會感到不適。這顯示了飲食對腸道菌叢的影響是高度個人化的,取決於基因、成長環境等因素。因此,選擇適合自己的飲食方式,並確保攝取足夠的發酵食品和纖維,對維持腸道菌叢的健康至關重要。


心態與生理:信念的力量

  胡伯曼教授引用了史丹佛大學 Alia Crum 教授的研究,指出人們對食物的信念會影響生理反應。例如,認為自己喝下高熱量奶昔的人,體內的飢餓激素(ghrelin)下降幅度更大,即使實際上喝下的奶昔熱量相同。這顯示了心態對生理的影響力,也提醒我們對食物的態度和信念會影響我們的健康和情緒。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