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身心耐力:安德魯.胡伯曼(Andrew Huberman)教你提升腦力與體能表現的科學方法

 打造身心耐力:安德魯.胡伯曼(Andrew Huberman)
教你提升腦力與體能表現的科學方法

打造身心耐力:安德魯.胡伯曼(Andrew Huberman)教你提升腦力與體能表現的科學方法


  史丹佛大學神經生物學與眼科學教授安德魯.胡伯曼(Andrew Huberman)將為我們揭開耐力提升的科學面紗。耐力不僅是身體長時間運動的能力,更是大腦維持專注、持續學習的關鍵。透過深入了解神經、肌肉、血液、心臟與肺臟等五大系統如何協同運作,我們可以掌握提升耐力的關鍵,進而改善身心健康,達到更好的表現。


  胡伯曼教授指出,耐力表現的關鍵在於身體如何有效利用能量。三磷酸腺苷(ATP)是身體的能量貨幣,而粒線體則是細胞內的能量工廠。透過攝取碳水化合物、脂肪,甚至酮體,我們可以提供身體所需的燃料,轉化為ATP,供應神經元、肌肉以及其他組織運作。


  然而,能量的產生與利用並非單純的化學反應,更受到神經系統的調控。大腦中的「中央控制者」決定了我們是否能持續努力,或是選擇放棄。透過訓練,我們可以強化這個控制者的功能,提升意志力,讓自己在面對挑戰時更具韌性。


肌肉耐力:持續運動的基石

  肌肉耐力是肌肉長時間持續運動的能力,這對於從事重複性動作的運動,如高爾夫、網球,甚至是維持良好姿勢都至關重要。透過適當的訓練,我們可以增強肌肉耐力,讓肌肉在長時間運動下不易疲勞。


  胡伯曼教授建議,可以透過3到5組,每組12到100次的重複性運動來增強肌肉耐力。組間休息時間可以從30秒到180秒不等。重要的是,這些運動應該以向心收縮為主,避免過度的離心收縮,以免造成肌肉損傷。


  除了傳統的重複性運動,像是伏地挺身、引體向上等,也可以透過靜態的等長收縮運動,如棒式或靠牆深蹲,來增強肌肉耐力。這些運動不僅能強化肌肉,還能提升神經對肌肉的控制能力,進一步提升運動表現。


長時間耐力:挑戰極限的關鍵

  長時間耐力指的是長時間持續運動的能力,如長跑、長泳或長時間騎自行車。這種耐力建立在肌肉有效利用能量的基礎上,同時也需要大腦中樞模式產生器(CPG)的協調,讓身體能在不需過多思考的情況下,維持規律的運動節奏。


  為了增強長時間耐力,胡伯曼教授建議進行每次12分鐘以上的長時間運動,每週1到3次。運動強度應低於最大攝氧量(VO2 max),讓身體能有效利用氧氣,燃燒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


  長時間耐力訓練不僅能增加肌肉中的粒線體密度,提升能量產生效率,還能促進肌肉內微血管的生成,讓肌肉獲得更多氧氣和養分,進一步提升運動表現。


高強度間歇訓練:突破極限的利器

  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是近年來備受矚目的訓練方式,它包含了無氧耐力和有氧耐力兩種形式。無氧耐力訓練強調在無氧狀態下進行高強度運動,而有氧耐力訓練則著重在有氧狀態下進行高強度運動。


  無氧耐力訓練通常包含3到12組運動,每組運動時間與休息時間的比例為3:1到1:5。例如,30秒高強度運動後休息10秒,或是20秒高強度運動後休息100秒。這種訓練方式能有效提升肌肉的爆發力和耐力,適用於需要短時間內爆發性運動的項目。


  有氧耐力訓練同樣包含3到12組運動,但工作與休息時間的比例通常為1:1。例如,跑完一英里後休息相同時間,再繼續下一組。這種訓練方式能有效提升心肺功能和肌肉的有氧代謝能力,適用於需要長時間持續運動的項目。


呼吸與耐力的關係

  呼吸在耐力表現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我們透過呼吸獲取氧氣,排出二氧化碳,維持身體的酸鹼平衡。正確的呼吸方式不僅能提升運動表現,還能增強心肺功能,促進身體健康。


  胡伯曼教授建議,在進行長時間低強度運動時,應盡量用鼻子呼吸,因為鼻腔能過濾空氣中的細菌和病毒,並具有調節溫度的功能。而在進行高強度運動時,則可以搭配嘴巴呼吸,增加氧氣的攝入量。


  此外,胡伯曼教授還提到了一個有趣的呼吸技巧:在運動前進行深呼吸,並刻意抬高胸部,可以活化肋間肌和橫膈膜,提升呼吸效率。這種呼吸練習不僅能增加氧氣攝入量,還能提高心率,讓身體進入準備運動的狀態。


提升心肺功能的呼吸技巧

  胡伯曼教授也分享了幾種呼吸技巧,有助於提升心肺功能。其中一種稱為「生理嘆息」(physiological sigh),做法是快速吸氣兩次,然後緩慢呼氣。這種呼吸方式能有效增加肺部的氧氣交換量,降低心率,讓我們在運動時更能有效利用氧氣。


  另一種技巧是「盒式呼吸法」(box breathing),做法是吸氣4秒,憋氣4秒,吐氣4秒,再憋氣4秒,如此循環。這種呼吸法有助於調節自律神經系統,降低壓力,提升專注力,對於需要長時間集中注意力的工作或運動都非常有幫助。


運動後恢復與耐力提升的關係

  運動後的恢復對於耐力提升同樣重要。胡伯曼教授指出,副交感神經系統在運動後恢復中扮演重要角色。透過進行一些放鬆的活動,如緩慢的鼻腔呼吸、冥想或輕度伸展,可以活化副交感神經系統,促進身體的恢復,為下一次的訓練做好準備。


  此外,適度的冷熱交替療法,如冰浴或冷熱水淋浴,也被發現有助於減輕運動後的肌肉痠痛,加速身體恢復。然而,胡伯曼教授提醒,冷熱交替療法可能會抑制肌肉生長,因此在進行肌肥大訓練後,應避免立即進行。


營養補充與耐力提升

  除了運動和恢復,營養補充對於耐力提升也至關重要。肌酸、β-丙胺酸、鎂和甜菜根粉等都被發現能提升運動表現。這些營養素可以透過增加肌肉中的磷酸肌酸儲存、延緩肌肉疲勞、改善血液循環等方式,提升耐力。


  胡伯曼教授強調,營養補充應根據個人需求和訓練目標來進行。在選擇營養補充品時,應諮詢專業人士的建議,並選擇有信譽的品牌,確保產品的品質和安全性。


耐力訓練計畫的安排

  胡伯曼教授建議,可以將不同類型的耐力訓練納入每週的訓練計畫中。例如,可以安排兩次長時間耐力訓練,搭配兩次高強度間歇訓練,再搭配一次肌肉耐力訓練。這樣的訓練計畫可以全面提升身體的耐力,同時兼顧心肺功能、肌肉耐力和爆發力。


  此外,他也提醒,在安排訓練計畫時,應注意訓練強度和休息時間的分配。過度訓練可能會導致疲勞和受傷,因此適當的休息對於身體的恢復和耐力提升同樣重要。


  耐力是我們在面對挑戰時,能夠持續努力、不輕言放棄的關鍵。透過科學的方法,我們可以強化神經系統、肌肉、心肺功能,提升身體的能量利用效率,進而增強耐力。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