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強迫症的束縛:神經科學家 Andrew Huberman 深入探討強迫症的科學與治療

 擺脫強迫症的束縛:
神經科學家 Andrew Huberman 深入探討強迫症的科學與治療

擺脫強迫症的束縛:神經科學家 Andrew Huberman 深入探討強迫症的科學與治療


  Andrew Huberman,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的神經生物學和眼科學教授,長年致力於研究大腦神經可塑性,以及神經科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Huberman 教授對強迫症 (OCD) 議題深感興趣,他透過科學角度剖析強迫症的成因、症狀與治療方法,並致力於推廣大眾對此疾病的認識,期望能幫助患者擺脫強迫症的束縛。


強迫症的定義與特徵

  強迫症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是一種常見卻常被誤解的精神疾病。患者深受 intrusive thoughts (侵入性想法) 和 compulsions (強迫行為) 所苦。這些想法並非患者自願產生,而是不由自主地反覆出現,內容常涉及暴力、性、宗教等禁忌話題,令患者感到困擾、焦慮。為了減輕焦慮,患者會進行強迫行為,如過度清潔、檢查、計數或整理等,但這些行為往往只是暫時緩解焦慮,無法根治問題,反而可能強化強迫症的迴路。


強迫症的診斷與誤解

  強迫症的診斷主要依賴臨床評估,精神科醫師會透過訪談了解患者的症狀,並使用量表,如 Yale-Brown Obsessive Compulsive Scale (Y-BOCS),評估強迫症的嚴重程度。然而,由於強迫症的症狀多樣,且常伴隨其他精神疾病,如焦慮症和憂鬱症,診斷過程可能具挑戰性。


  此外,社會大眾對強迫症存在許多誤解,常將「完美主義」或「吹毛求疵」等性格特質與強迫症混為一談。事實上,強迫症患者並非享受這些行為,而是深受其害,這些行為已嚴重影響到他們的生活品質。


強迫症的成因:腦迴路與遺傳因素

  強迫症的成因涉及複雜的腦神經機制。研究顯示,cortico-striatal-thalamic loop (皮質-紋狀體-視丘迴路) 在強迫症的發生中扮演重要角色。此迴路的功能失調可能導致患者無法抑制侵入性想法,並驅使他們進行強迫行為。


  此外,遺傳因素也可能增加強迫症的風險。同卵雙胞胎的研究顯示,若其中一人患有強迫症,另一人也有較高機率罹病。這表明遺傳因素在強迫症中有一定影響,但並非唯一因素,環境因素,如童年創傷或壓力,也可能增加發病風險。


強迫症的治療:認知行為療法與藥物治療

  強迫症的治療方法多元,其中認知行為療法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 和藥物治療是最常見的兩種。


  認知行為療法:特別是 Exposure and Response Prevention (ERP) 暴露與反應阻止療法,是治療強迫症的有效方法。透過漸進式地暴露患者於引發焦慮的情境,並教導他們如何抵抗強迫行為的衝動,幫助患者打破強迫症的惡性循環。


  藥物治療: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 是治療強迫症的一線藥物。這類藥物能增加大腦中血清素的濃度,有助於減輕強迫症狀。


  除了上述兩種主要療法,其他治療方法如 Ketamine (K他命) 治療、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 經顱磁刺激等,也在研究中顯示出對部分強迫症患者的潛在療效。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