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勝時差、擺脫失眠:神經科學家安德魯・胡伯曼 (Andrew Huberman) 博士教你調整生理時鐘

 戰勝時差、擺脫失眠:
神經科學家安德魯・胡伯曼 (Andrew Huberman) 博士
教你調整生理時鐘

戰勝時差、擺脫失眠:神經科學家安德魯・胡伯曼 (Andrew Huberman) 博士教你調整生理時鐘


  安德魯・胡伯曼博士是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神經生物學與眼科學教授,致力於神經科學的教學與研究,並積極將科學新知傳遞給大眾。在他的節目中,他深入淺出地探討各種與神經科學相關的主題,包含大腦可塑性、專注力、睡眠、壓力等,並提供實證基礎的生活應用工具,讓聽眾能將科學知識應用於日常生活中,提升身心健康。


生理時鐘:人體的內建節律

  生理時鐘,又稱為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是調控我們睡眠、清醒、體溫、激素分泌等生理功能的內在節律。這個節律大約以 24 小時為一個週期,受到光線、溫度、飲食等環境因素的影響。


時差的影響:生理時鐘的錯亂

  當我們跨越不同時區旅行時,生理時鐘會因為環境光線和時間的變化而被打亂,導致睡眠障礙、疲勞、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這就是所謂的「時差」。時差的嚴重程度取決於跨越時區的數量和方向,向東旅行通常比向西旅行更容易引起時差。


溫度最低點:調整生理時鐘的關鍵

  胡伯曼博士指出,每個人的體溫在一天中會有一個最低點,稱為「溫度最低點」(temperature minimum),通常發生在我們平均起床時間前的 90 分鐘到兩小時。這個溫度最低點是調整生理時鐘的關鍵。


光線與生理時鐘

  光線是調節生理時鐘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溫度最低點後的四小時內接觸到明亮的光線,可以將生理時鐘往前調整,讓我們更容易早睡早起;而在溫度最低點前的四到六小時接觸到明亮的光線,則會將生理時鐘往後調整,讓我們更容易晚睡晚起。


飲食與運動:輔助調整生理時鐘

  除了光線,飲食和運動也可以幫助我們調整生理時鐘。在當地時間的用餐時間進食,可以幫助身體適應新的時區。而在溫度最低點後進行運動,則可以幫助我們更容易早睡。


褪黑激素:輔助睡眠的工具

  褪黑激素是一種由大腦分泌的激素,有助於調節睡眠。在需要調整睡眠時間時,可以在睡前適當補充褪黑激素,但應避免長期使用,以免影響身體自然分泌褪黑激素的能力。


睡眠不足的影響:不只是疲勞

  許多人認為睡眠不足只是導致疲勞,但實際上,睡眠不足對我們的身心健康有更深遠的影響。睡眠不足會影響學習、記憶、情緒調節、免疫功能,甚至增加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因此,確保充足的睡眠是維持健康的重要一環。


改善睡眠的工具:NSDR 與行為改變

  改善睡眠品質並不需要依賴藥物,有許多非藥物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改善睡眠。非睡眠深度休息(NSDR)是一種有效的放鬆技巧,可以幫助我們更快入睡、提升睡眠品質。此外,調整生活習慣,例如建立規律的睡眠時間、避免在睡前攝取咖啡因和酒精、創造舒適的睡眠環境等,也能有效改善睡眠。


  睡眠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透過了解睡眠的科學原理,並採取適當的行為和工具,我們可以戰勝時差、克服輪班工作帶來的睡眠問題,並改善整體睡眠品質,提升身心健康。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