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馭疼痛、加速痊癒:神經科學家安德魯・胡伯曼 (Andrew Huberman) 談大腦如何戰勝疼痛

駕馭疼痛、加速痊癒:
神經科學家安德魯・胡伯曼 (Andrew Huberman)
談大腦如何戰勝疼痛

駕馭疼痛、加速痊癒:神經科學家安德魯・胡伯曼 (Andrew Huberman) 談大腦如何戰勝疼痛


  安德魯・胡伯曼是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神經生物學與眼科學教授,致力於神經科學的教學與研究,並積極將科學新知傳遞給大眾。在他的節目中,他深入淺出地探討各種與神經科學相關的主題,包含大腦可塑性、專注力、睡眠、壓力等,並提供實證基礎的生活應用工具,讓聽眾能將科學知識應用於日常生活中,提升身心健康。


疼痛的本質:不只是生理反應,更是大腦的詮釋

  疼痛是我們生活中無可避免的一部分,不論是輕微的割傷、燙傷,還是嚴重的慢性疼痛,都對我們的生活品質造成影響。然而,疼痛並非單純的生理反應,而是大腦對身體訊息的複雜詮釋。大腦中有一幅我們身體表面的地圖,稱為「體感小人圖」(homunculus),不同部位的敏感度決定了其在大腦中所佔的區域大小。例如,手指尖和嘴唇等高度敏感的部位在大腦中佔據較大的區域,而背部等較不敏感的部位則佔據較小的區域。


疼痛與組織傷害的關係:可分離但相互影響

  疼痛和組織傷害雖然相關,但並非總是同步發生。舉例來說,暴露在高劑量的輻射下可能導致嚴重的組織損傷,但當下卻不會感到疼痛。相反地,有些人即使沒有明顯的組織損傷,也可能感受到劇烈的疼痛,這種現象稱為「幻肢痛」(phantom limb pain)。這顯示疼痛不僅僅是對身體傷害的反應,還受到大腦認知和心理狀態的影響。


幻肢痛的鏡像療法:大腦可塑性的實證

  幻肢痛是指失去肢體的人仍能感受到該肢體的存在,且常伴有疼痛感。這種現象的成因是大腦中仍保留著失去肢體的表徵,且缺乏本體感覺的回饋,導致大腦電路活動異常。然而,透過鏡像療法,讓患者觀察鏡子中反射的健側肢體,使其產生失去肢體仍在活動的錯覺,能有效減輕幻肢痛。這項療法成功地證明了大腦的可塑性,以及大腦能透過視覺影像來重新調整身體表徵的能力。


疼痛管理的關鍵:調節自律神經系統

  疼痛不僅僅是感覺訊息的傳遞,還與自律神經系統密切相關。自律神經系統分為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分別負責身體的「戰或逃」反應和「休息與消化」反應。當我們感受到壓力或疼痛時,交感神經系統會被啟動,釋放腎上腺素,讓我們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準備應對威脅。然而,長期處於這種狀態下會對身體造成負擔,因此適時啟動副交感神經系統,達到放鬆的效果,對疼痛管理至關重要。


善用呼吸技巧:調節疼痛的有效工具

  呼吸是調節自律神經系統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透過深呼吸,特別是延長呼氣時間,可以活化副交感神經系統,降低心率、血壓,進而減輕疼痛感。此外,生理性嘆息(physiological sigh),即連續兩次吸氣後的一次長呼氣,也被證實能有效降低壓力和疼痛。研究顯示,生理性嘆息能重新充盈肺部的小肺泡,並更有效地排出二氧化碳,使人體快速放鬆。


疼痛的種類:急性、慢性與牽涉痛

  疼痛的種類繁多,大致可分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通常由特定事件引起,例如割傷、燙傷或扭傷,通常在受傷後立即發生,並隨著身體的痊癒而減輕。慢性疼痛則持續較長時間,可能與疾病、神經損傷或其他原因有關。


  除了急性與慢性疼痛,還有一種稱為「牽涉痛」(referred pain)的現象。這是指疼痛發生在身體的某個部位,但實際的疼痛來源卻在另一個部位。例如,心臟病發作時,有些人會感到左臂或下巴疼痛,而非胸口疼痛。這種現象的成因是內臟器官和體表感覺系統的神經訊號在大腦中產生交互作用,導致大腦誤判疼痛的來源。


主動出擊:透過主動控制加速痊癒

  在面對身體傷害時,除了被動接受治療外,我們還可以主動參與痊癒的過程。透過特定的技巧和方法,我們可以加速身體的修復,並減輕疼痛感。例如,在腳踝扭傷後,除了冰敷和休息外,還可以嘗試在不加重傷害的情況下進行一些輕微的活動,例如單腳踩踏板或寫字。這些活動有助於維持受傷部位的神經肌肉連結,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復原。


熱敷的益處:促進組織修復與血液循環

  傳統觀念認為冰敷是處理急性運動傷害的首選方法,但近年來的研究發現,熱敷可能更能促進組織修復和血液循環。熱敷能增加組織的黏滯性,促進血液、淋巴液和其他體液的流動,有助於清除受傷部位的代謝廢物,加速癒合過程。此外,熱敷還能放鬆肌肉,減輕疼痛感。


限制活動範圍:促進受傷部位的復原

  在某些情況下,限制受傷部位上下的活動範圍有助於加速痊癒。這種方法的原理是透過限制鄰近關節的活動,減少對受傷組織的干擾,使其能更專注於修復。例如,手腕受傷時,可以透過配戴護腕來限制手腕的活動,同時進行手指和肘部的運動,以維持血液循環和神經肌肉連結。


營養補充品:輔助疼痛管理的潛力

  除了上述方法外,某些營養補充品也被認為有助於疼痛管理。例如,薑黃具有抗發炎的作用,可能有助於減輕疼痛和腫脹。然而,並非所有研究都支持薑黃的療效,且其安全性也存在爭議。因此,在考慮使用任何營養補充品之前,務必諮詢醫師或專業人士的意見。


疼痛的機制:神經迴路與大腦可塑性

  疼痛並非單純的刺激反應,而是大腦對身體訊息的複雜詮釋。當我們的身體受到傷害時,受傷部位的痛覺受器會將訊息傳遞至脊髓,再傳遞至大腦。大腦接收到這些訊號後,會根據過去的經驗、情緒狀態和對情境的理解來詮釋這些訊息,進而產生疼痛的感覺。


  有趣的是,這種疼痛的詮釋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具有可塑性。透過學習和經驗,大腦可以改變對疼痛訊息的處理方式,進而影響我們對疼痛的感受。這也解釋了為何有些人對疼痛的耐受度較高,而有些人則對疼痛特別敏感。


疼痛科學的應用:慢性疼痛的治療與預防

  了解疼痛的機制對於慢性疼痛的治療和預防具有重要意義。慢性疼痛通常源自於神經系統的改變,而非單純的組織損傷。透過針對大腦可塑性的治療方法,例如認知行為療法、正念減壓療法和神經回饋訓練等,可以幫助慢性疼痛患者重新調整大腦對疼痛訊息的處理方式,減輕疼痛感,並改善生活品質。


  此外,神經科學家也發現,某些特定的大腦區域在疼痛的產生和調節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前扣帶皮層(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被認為是疼痛的情緒中樞,而島葉皮質(insular cortex)則負責整合身體感覺訊息。透過對這些大腦區域的研究,科學家們希望能開發出更有效、更精準的疼痛治療方法,造福更多慢性疼痛患者。


疼痛的調控: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的途徑

  疼痛的調控可以透過兩種途徑來達成:由上而下(top-down)和由下而上(bottom-up)。由上而下的調控指的是大腦透過認知、情緒和注意力等高層次的心理過程來影響疼痛的感知。例如,當我們專注於某項活動或處於興奮狀態時,可能會忽略輕微的疼痛。這種調控方式涉及大腦中多個區域的相互作用,包括前額葉皮質、杏仁核和下視丘等。


  由下而上的調控則是指身體透過釋放化學物質或改變神經訊號傳遞來影響疼痛的感知。例如,當身體受傷時,受傷部位會釋放發炎物質,這些物質會活化痛覺受器,將疼痛訊號傳遞至大腦。此外,某些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和腦內啡,具有抑制疼痛的作用。透過藥物或其他方式增加這些物質的釋放,可以達到止痛的效果。


善用大腦可塑性,戰勝疼痛

  疼痛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我們並非對疼痛束手無策。透過了解疼痛的本質、機制和調控方式,我們可以更有效地管理疼痛,加速痊癒,並提升生活品質。不論是透過改變對疼痛的認知、學習放鬆技巧、尋求專業治療,或是嘗試新的科技療法,我們都可以善用大腦的可塑性,戰勝疼痛,重拾健康。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