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療癒的科學與過程:與史丹佛大學神經生物學家安德魯·胡伯曼(Andrew Huberman)一同探索

 悲傷療癒的科學與過程:
史丹佛大學神經生物學家
安德魯·胡伯曼(Andrew Huberman)

悲傷療癒的科學與過程:與史丹佛大學神經生物學家安德魯·胡伯曼(Andrew Huberman)一同探索


  安德魯·胡伯曼(Andrew Huberman)是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的神經生物學和眼科學教授,致力於研究大腦神經機制與行為之間的關係,並將科學知識轉化為大眾日常生活可應用的工具。他所主持的 Huberman Lab Podcast 廣受歡迎,在節目中討論科學新知、實用工具以及健康生活方式,提供聽眾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


悲傷:普遍卻常被誤解的情感

  悲傷是大多數人在生命中的某個時刻都會經歷的自然情感。然而,悲傷仍是一個常被誤解的領域。例如,我們時常困惑,為什麼失去某人或寵物會如此令人心碎。在某些情況下,答案顯而易見,因為我們與逝者關係親密;但在其他情況下,我們卻感到困惑,因為儘管我們竭盡全力,仍無法重新調整心態,接受逝者已逝的事實。


悲傷的神經科學與心理學

  胡伯曼教授將在這次的討論中,從情感和邏輯層面探討悲傷的本質。他將深入研究悲傷的神經科學和心理學,並分享一些重要的科學發現。這些發現指出,我們實際上是以三個維度來描繪我們對人的體驗:空間(他們在哪裡)、時間(他們何時出現)以及親密度。這三個維度構建了我們與他人之間的緊密連結,當我們失去某人時,需要在情感和邏輯框架內重新定位和重組。透過對這些維度的理解,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悲傷的過程。


擁抱神經可塑性,走出悲傷

  走出悲傷需要一種特殊形式的神經可塑性,也就是大腦神經連結的重新排序,以及大腦和身體之間的連結的重新排序。胡伯曼教授將在這次的討論中分享如何透過神經可塑性來走出悲傷,並提供一些實用的工具,協助我們以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認為最健康的方式來度過悲傷。


破除迷思,以科學角度看待悲傷

  許多人可能聽說過,悲傷有幾個特定的階段,每個人都會經歷這些階段。然而,最近的研究反駁了這種觀點。雖然悲傷確實有不同的階段,但不是每個人都會經歷所有階段,而且幾乎沒有人會以線性的方式經歷所有階段。此外,悲傷和抑鬱雖然在某些方面感覺非常相似,並且有重疊的症狀,但它們是截然不同的過程。現代研究告訴我們,悲傷很少對抗抑鬱藥物有良好反應,而抑鬱症往往可以對抗抑鬱藥物有良好反應。我們對悲傷的所有了解都表明,它與抑鬱症在大腦和身體中是截然不同的心理和生理事件。也許將悲傷視為一種動機狀態是最好的方式。它是一種渴望,一種對某種東西的渴望,而且有點令人驚訝的是,它不僅僅是想要讓那個人或動物回來。


悲傷的三個維度:空間、時間與親密度

  要了解悲傷,就必須了解依戀是如何在大腦中呈現的。事實證明,依戀的建立和健康地解除依戀都受到三個重要維度的支配:空間、時間和親密度。這三個維度定義了我們與人、動物和事物之間的關係。當這些人、動物或事物在我們附近時,或者如果我們知道如何接觸他們,我們的情感狀態就能以合乎邏輯的方式運作。我們知道,例如,如果我們想找到我們的母親、兄弟、姐妹、重要的另一半、狗、貓、鸚鵡等,我們必須經歷一系列的步驟。


以理性和科學方法面對悲傷

  胡伯曼教授在節目中提到,處理悲傷的最佳方式是在保持與逝者的情感連結的同時,重新映射我們對他們在空間和時間上的理解。這意味著要承認並接受逝者已不在的事實,但同時保留對他們的愛和記憶。透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將情感依戀從空間和時間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而更健康地度過悲傷。


睡眠與皮質醇:影響悲傷處理的生理因素

  睡眠和皮質醇節律在悲傷過程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睡眠不足和皮質醇失調可能會導致悲傷處理困難,甚至發展成複雜性悲傷。因此,保持充足的睡眠和穩定的皮質醇節律,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應對悲傷。


  悲傷是人類共同的經驗,但每個人的悲傷歷程都是獨一無二的。透過理解悲傷的科學和過程,我們可以更有效地應對失去的痛苦,並以健康的方式紀念逝去的親人、動物或事物。胡伯曼教授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見解和工具,幫助我們在悲傷的旅程中找到力量和希望。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