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巴菲特與蒙格的投資心法:從《複利的喜悅》中汲取智慧

探索巴菲特與蒙格的投資心法:從《複利的喜悅》中汲取智慧

探索巴菲特與蒙格的投資心法:從《複利的喜悅》中汲取智慧


  高譚·拜德 (Gautam Baid) 是一位備受尊敬的價值投資者和作家,他深入研究了華倫·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和查理·蒙格 (Charlie Munger) 的投資哲學,並將其精華彙整於《複利的喜悅》(The Joys of Compounding) 一書中。本文將深入探討拜德對巴菲特和蒙格投資心法的見解,從慈善事業、財務獨立、內在評分卡到投資決策等面向,為讀者提供全面的價值投資指南。


慈善事業與善業的重要性

  巴菲特曾說:「如果你屬於那幸運的1%,你有責任為其餘99%的人著想。」這句話強調了慈善事業的重要性。拜德指出,我們能夠創造財富,離不開他人的幫助,因此回饋社會也應納入我們的規劃中。他認為,真正的財富不僅是金錢,更在於為他人生活帶來積極影響的幸福感和滿足感。


  巴菲特以身作則,承諾將大部分財富捐贈給慈善機構。他特別敬佩的慈善家約翰·洛克菲勒 (John D. Rockefeller) 從16歲第一份工作開始,就定期捐款。這提醒我們,無論捐贈金額多寡,回饋社會永遠不嫌早。


  要對他人生活產生影響,無需才華橫溢、富有或完美無缺,只需真心關懷。他分享了一個自身經歷的故事:2017年,拜德的一位朋友及時提醒他某項投資即將違約,讓他避免了重大損失。這位朋友表示,因為拜德總是樂於助人、分享資訊,所以他也願意在關鍵時刻伸出援手。這說明善業可以為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回報。


財務獨立:追求自由與自主

  財務獨立是指無需工作就能支付生活所需,這代表著個人自由和自主。拜德認為,真正的財富不在於金錢的多寡,而在於對時間的掌控。他建議讀者閱讀班傑明·富蘭克林 (Benjamin Franklin) 的《致富之道》(The Way to Wealth)、《巴比倫富翁的秘密》(The Richest Man in Babylon)、《隔壁百萬富翁》(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 和羅伯特·清崎 (Robert Kiyosaki) 的《富爸爸窮爸爸》(Rich Dad Poor Dad) 等書籍,以學習如何實現財務獨立。


  實現財務獨立的關鍵在於「節儉」。正如彼得·林奇 (Peter Lynch) 所說:「從長遠來看,決定你未來財富的,不僅是你賺了多少錢,更是你將多少錢用於儲蓄和投資。」拜德認為,金錢代表自由和獨立,而非炫耀性消費的手段。他強調,真正的財富存在於金錢無法購買的事物中,如親情、健康、正直、道德、謙遜、善良、尊重、品格和清白的良心。


  查理·蒙格和班傑明·富蘭克林都是財務獨立的典範。富蘭克林在42歲退休後,將重心轉向服務他人,而非積累財富。蒙格也過著類似的生活,他在法律界取得成功後,將資產累積到年支出的10倍,然後轉向房地產開發,最終成為全職投資者。


內在評分卡:以自身價值觀衡量成功

  巴菲特推廣了「內在評分卡」(Inner Scorecard) 的概念,即以自身的價值觀而非他人的評價來衡量成功。他認為,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另一種在乎自己是否真的優秀。巴菲特一生堅持內在評分卡的原則,即使在科技泡沫時期受到外界質疑,也未曾動搖。


  拜德解釋說,外在評分卡關注的是「別人會怎麼看我?」,而內在評分卡則關注「我是否在做正確的事?我是否正確地對待他人?這對我個人是否有益?」巴菲特、蒙格和其他成功人士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追求幸福而充實的生活,而非僅僅追求財富或名聲。


延遲滿足:成功的關鍵

  史丹佛大學棉花糖實驗 (Stanford marshmallow experiment) 顯示,能夠延遲滿足的孩子在日後生活中往往表現更出色。拜德認為,延遲滿足是一種紀律,就像肌肉一樣,可以透過鍛鍊不斷強化。他以查理·蒙格為例,蒙格強調耐心和準備的重要性,以便在絕佳機會出現時大規模行動。


  蒙格分享了一個鼓舞人心的故事:他閱讀《巴倫周刊》(Barron's) 雜誌超過50年,只發現了一個可行的投資機會,那是一家估值偏低的汽車零件公司。他以每股1美元的價格買入,幾年後以每股15美元的價格賣出,獲利8,000萬美元。然後,他將這筆錢交給李錄 (Li Lu),李錄將其變成了4億美元。透過這兩筆投資,蒙格將幾百萬美元變成了4億美元。這個例子說明了極度耐心、延遲滿足和在正確時機展現果斷的重要性。


投資心法:化繁為簡

  巴菲特曾說:「投資很簡單,但不容易。」他認為,投資的首要原則是不虧損,而成功的關鍵在於消除下行風險。奧卡姆剃刀原理 (Occam's Razor) 認為,在多種假設中,應選擇假設最少的假設。拜德將這一原理應用於投資,指出投資者的工作是長期以最低風險、最高速度複利增長資本。


  拜德提出了簡化投資的三個步驟:

  1. 避免浪費時間在不可知且不重要的事情上: 巴菲特建議寫下25個最重要的目標,圈出其中5個最重要的,然後將未圈出的目標列入「不做清單」。
  2. 專注: 注意力是稀缺資源,不應浪費。我們應該一次專注於一件事,即使我們認為自己擅長多工處理。
  3. 逆向推理: 在分析投資時,尋找不買入的理由。在購買任何股票之前,拜德會問自己四個反向問題:
    • 我如何虧損?
    • 這支股票不值多少錢?
    • 可能會出現什麼問題?
    • 市場對這支股票的成長率預期是多少?


投資建議:閱讀企業資訊的行間之意

  蘿拉·瑞德豪斯 (Laura Rittenhouse) 在《投資行間》(Investing Between the Lines) 一書中探討了如何從年度報告、財報電話會議和公司文件中分辨事實與虛假資訊。拜德建議投資者關注以下幾點:

  1. 公司是否是良好的資本管理者: 關注資本回報率、股價表現和管理層對資本配置決策的討論。
  2. 管理層是否關注自由現金流: 自由現金流是企業實際產生的現金,更難以操縱。
  3. 管理層是否分享有意義的財務目標: 這表明他們重視有效的資本配置。
  4. 管理層的激勵措施: 了解管理層如何獲得報酬,以及他們是否有動力創造高資本回報率。
  5. 管理層是否坦誠溝通: 坦誠是信任的基礎。尋找那些在犯錯時願意承認並討論錯誤的管理層。


  拜德強調,評估管理層的素質無需內幕消息,秘密就在每封股東信、年度報告和其他公司信函中。學會閱讀企業資訊的行間之意,可以更好地評估管理層的素質和意圖。


投資清單:避免常見錯誤

  查理·蒙格認為,清單可以避免許多錯誤。他建議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決策時,心中應有一份清單,以確保自己沒有違反任何規則。一份好的清單應該簡短、精確、高效且易於使用。


  巴菲特有一份「不合格規則」清單,如果一家公司具備清單上的任何特徵,他就會自動將其排除在他的可投資範圍之外。這些特徵包括:不喜歡CEO、公司尾部風險過多、利潤率低等。


  拜德還列舉了一些在分析公司財務報表時需要注意的紅旗,如:

  • 自由現金流為負,但股息一直由債務支付。
  • 管理層薪酬、福利和佣金過高。
  • 在公司內部提拔不具備足夠資格的親屬。
  • 頻繁更換審計師。
  • 將公司名稱改為包含熱門行業的流行語。
  • 從事過度宣傳活動。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