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養成] 養成好習慣,讓生活更美好

◇  養成好習慣,讓生活更美好

養成好習慣,讓生活更美好

  生活中許多事情的結果,都是由我們的習慣長期累積而成的。


  我們的體重失控,是因為長久以來的飲食習慣;資產問題,是因為長期的不良財務習慣;邋遢,是因為長期的清潔習慣不佳。


  我們展現出來的自己,都是由無數次的小習慣慢慢累積而成的。


  我們要重複哪些習慣、如何修正哪些習慣,以及最終想呈現出怎樣的自己,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生活中小小的一個壞習慣,可能在幾年、十幾年後,讓我們陷入萬劫不復的挫折或失敗;同樣的,一個小小的好習慣,也可能在幾年、十幾年後,成為我們有所成就的原因。


  我們並不會知道,一個小到坐姿不良的日常工作習慣,會在什麼時候變成脊椎側彎或神經壓迫等損傷。因為這樣一個習以為常、頻繁到常被我們忽略的壞習慣,每天對我們身體的傷害可能還不足萬分之一。


  好習慣也是如此。我們不會在每天的閱讀中感受到自己有多大的進步,但如果堅持每週閱讀一本書,一年可以讀54本,十年就可以讀540本。這相當於多了一般人540本書的人生閱歷。


  如果每本書都是每位作者多年研究或人生經驗的積累,那麼我們在不知不覺中,通過每天閱讀十幾到幾十頁的內容,不到半小時的時間,就能獲得其他人至少千年的人生閱歷。


  微小的習慣,只要天天做,日積月累,最終會產生驚人的成果。


  其實,辨別生活中的小習慣累積起來是好是壞並不難。但我們在建立自己的習慣時,往往會想得太宏大,每次想要建立新好習慣的計畫都搞得像是新年願望一樣,比如「每天跑步幾公里」、「每天讀多久的書」之類。這類願望不是不好,而是太大了,太侷限了。


  有些習慣,就只是習慣。我習慣早起晨跑,而不是精確地習慣早起晨跑三公里。我習慣看書,而不是規定自己每天看幾頁、幾十頁還是幾百頁。


  讓養成的習慣變成時間到了就開始做,而不是邊做邊想還要做多久,或者還有多少內容要完成。這是一個把行為習慣化的過程,不需要去量化計量、侷限它。


  讓自己渴望這個習慣帶來的最終結果,讓它變得簡單易行,然後重複啟動它,直到自己不用提醒也會自然而然地想這麼做。


  而壞習慣的改正可以用正習慣去覆蓋它。


  人類的大腦難以理解否定敘事。我們會先進行正敘,然後再進行否定。


  我的意思是,當有人告訴我們不要去想像一隻大象時,我們幾乎無法真正不去想像它。


  當然,也有人自控力很強。但如果我告訴你「不要去想像一隻正在過泥河的灰象,四隻腿都沾滿了泥沙。」


  越來越長的否定敘述會讓我們先想像一遍再刪除,而不是一開始就理解那個「不要」。


  戒菸也是如此。當我們想抽菸時,一直想著「我在戒菸不能抽」,我們會先想到的是吸口菸的當下的舒適,然後再透過意志力否定自己。這樣意志力大概兩三天就會被多巴胺的渴望磨光。


  如果我們在想抽菸時,轉念想吃巧克力、嚼口香糖、深呼吸等,這些可以刺激副交感神經的小事情,久而久之,新的習慣會取代舊的習慣。


  起床後的床鋪整理,從「不要讓床看起來亂亂的」轉念成「想要讓自己房間乾乾淨淨的」,更有助於養成整理床鋪的習慣。(船長原本沒有整理床鋪的習慣,只是覺得男友的習慣很可愛,就跟著整理了)


  有些習慣是無意識的,比如念書時會想要拿手機起來滑、看到桌上的零食明明不餓也會拿起來吃幾片、寫作業時聽到客廳電視談到什麼會想要走出書房看幾分鐘。


  有些習慣是無意識的,比如念書時會想要拿手機起來滑、看到桌上的零食明明不餓也會拿起來吃幾片、寫作業時聽到客廳電視談到什麼會想要走出書房看幾分鐘。


  這些不是因為我們一開始就習慣了被干擾,而是因為我們看到了或聽到了,然後無意識地被影響了。


  所以,當我們知道自己為什麼受到影響時,就應該讓這些壞習慣隔絕在自己的視覺、聽覺之外。


  好習慣的養成

  1.  明確目標:首先要明確自己想要養成什麼好習慣,以及養成這個好習慣的目的是什麼。

  2.  制定計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

  3.  循序漸進:不要急於求成,從小事做起,逐步養成好習慣。


  壞習慣的戒除

  1.  意識到壞習慣的危害:首先要意識到壞習慣的危害。

  2.  找出壞習慣的誘因:找出導致自己形成壞習慣的誘因,並儘量避免這些誘因。

  3.  用好習慣代替壞習慣:用一個好的習慣來代替壞習慣,幫助自己遺忘壞習慣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