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 古典制約:謹慎使用自我獎勵機制

 ◇ 古典制約:
謹慎使用自我獎勵機制




  近幾年興起了所謂的「自我獎勵機制」,試圖把自己當作狗,透過古典制約操縱自己的多巴胺。


  先不說人的思緒有多複雜,這容不容易成功之類,這方法實際效用確實是有。


  但我們的獎勵回饋會從任物本身轉移到任務之後的回饋,如果我們經常使用自我獎勵機制,大腦可能會習慣這種刺激,並減少對多巴胺的釋放。這可能導致我們對任務本身失去興趣,並需要更大的獎勵才能感到快樂。


  例如我們在完成一項任務後總是給自己吃一塊巧克力,大腦可能會將巧克力與完成任務聯繫起來。久而久之,我們可能會對巧克力產生依賴,並需要吃巧克力才能感到快樂。


  此外,如果我們總是使用自我獎勵機制來激勵自己,我們可能會變得懶惰,並失去內在動力。


  可是我們需要去做的任務真的都是對自己百害無一利的嗎?


  比方說將自我獎勵機制用在學習上,假設本來的自然回饋是考試後的成績排行帶給自己的滿足感,或者是學習過程中的專注心流帶給自己的多巴胺水平提升,而我們或者我們的父母額外再給自己更多的比如說出去玩、吃大餐等等讓我們更開心的回饋,這時額外的回饋的期待的多巴胺水平高過我們的自我滿足感,學習這件事的目的就會變成能夠吃大餐或出去玩。


  試想如果我們早就經濟獨立或者出了社會開始工作了,吃大餐和出去玩這兩件事對我們來說並沒有什麼,誰還會回頭去做學習這件多巴胺水平相對低,相對不開心的事?


  又或者將自我獎勵回饋安排在健身、運動等等我們可能一開始會感到痛苦,但最後會因為運動間的多巴胺分泌保持心情愉悅的事,給予自己獎勵回饋反而會破壞掉運動帶給我們的多巴胺水平提高的效果。


  所謂自我獎勵回饋,應該是要用在偶例、真的會讓自己本身很不開心,事件本身不會給自己帶來什麼好處的事件上。


  比如說自己需要每個月輪班幾天夜班,那幾天的自己會非常難受非常睏,自我獎勵安排上,撐過那幾天就給自己安排個按摩SPA。偶然遇上奧客或老闆起笑受了一肚子氣下班去吃頓好吃的。


  諸如此類確定自己不管經歷過多少次,遇到都會很不爽的事情,久而久之直接讓獎勵回饋與事件本身綁定,僅限於平復心情用而不是也不會愛上任物本身。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