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 多巴胺是「動機」的來源

 ◇ 多巴胺是「動機」的來源



  學術上(Wise,1975、Fibiger,1983、Berridge.2007) 有個白鼠活體實驗,將白鼠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透過神經毒素破壞掉多巴胺神經元,將兩組白鼠放在押桿上,白鼠只要按了押桿就會取得食物。


  而後將實驗組與對照組稍微遠離一點點押桿,對照組的白鼠會馬上靠近按鈕並取得食物,而被破壞掉多巴胺神經元的白鼠則會失去對於食物的追求。


  1975年 Wise 的研究論文表明,在失去多巴胺的支持下,白鼠在取食、探索和性行為等方面失去動機。


  1988年 Fibiger 的研究論文表明,在失去多巴胺的支持下,白鼠的記憶和學習失去動機。


  2007年 Berridge 的研究論文表明,白鼠在多巴胺被抑制的情況下,失去追求獎勵的動機。


  由他們的研究可以得知,產生多巴胺的原因不盡然是獎勵本身,進食的白鼠在沒有多巴胺的實驗組仍然會依本能地進食。


  最貼切的說法是說,我們在追求我們喜惡的過程中產生的動力,不管事期待感、厭惡感,這種想讓我們遠離或者想讓我們動起來的動力,才是多巴胺的運作模式。


  多巴胺是我們動機的來源,假設我們多巴胺水平過低,相對的對於「慾望」本身的疊加得過淺,淺到我們不會因此為目標進行任何動作,即使感受得到快樂,也會缺乏動力。


  所以在用運自己的生理機制上,學習也好追求目標也好,要盡可能地讓目標具體化,盡可能地想像達成目標後的自己會是什麼樣子,想讓自己賺很多錢,就讓自己多看看好看的、自己很喜歡的豪宅豪車禍自己很喜歡的又很貴的事物,想讓自己學會很多語言,就想像自己能夠在好多語言中自由轉換的樣子或者認識這樣的多語者,讓自己發自內心的覺得這個目標好帥喔,好想要喔。


  不要太多太複雜的因為達成目標能怎樣,所以怎樣的,多巴胺是本能的慾望的追求,它不會理解那麼多的因為所以。


  當我們對於目標太多的渴望在那輾轉的因為所以,會相對的在執行我們目標的任務上更難以轉化成對於執行的渴望,沒有辦法將任務轉化成提升多巴胺水平的一部分。


  快樂的感情本身不是多巴胺給我們的,是追求快樂的那個路徑,滿足慾望的動力才是。


>>延伸閱讀:學習技巧為何要研究多巴胺?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