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計畫] 善用Google Calender遞增學習計畫與子計畫

 ◇ 善用Google Calender
遞增學習計畫與子計畫


  透過 Google 日曆直接設定好代辦清單或者讀書計畫:




  1. 預訂的工作事項(Tasks)重複待辦事件只會顯示31次




  比如說9月1日開始設定每日重複一次讀書工作(代辦計畫),會到10月1日之後就不會顯示了。


  這並不是說我們預訂的工作事項(Tasks)會在10/1就結束了的意思,只是工作事項會在我們到過了9/1號當天後,才會顯示10/2號我們原本設定好的「每日重複工作」。


  然後我們可以透過這個機制,將計畫循環間隔改成兩天一次或者三天一次,讓他展延變成兩個月到三個月的一個計劃。


  這樣就同時完成了留白與超前進度的條件。


  或許我們很難確定適合自己的學習頻率到底可以多緊湊,但如果我們在這個月就「提前完成了原定三個月三十一次的學習計畫」,把勾勾全部勾上去槓掉了,那我們就可以在空白的日子上再加一次兩天一循環或者三天一循環的學習計畫。


  這麼一來就可以很自然而然的將我們的學習計畫疊加到我們可以承受的範圍內,且透過兩三個月的自我觀察或者小段時間的意外狀況等等延後學習計畫的頻率也跟著向後面的計畫一起沿用。


  2. 他是多設備共享的


  Android手機都會有原生的日曆和Task(代辦事項),我們可以透過將日曆和代辦事項抓進螢幕主畫面來提醒自己今天或近期有什麼重複性或臨時性的代辦作業,以及日行程的安排。


  IPhone的話要另外下載google日曆就是。


  船長我用過很多免費的或付費的筆記本app的行事曆或者其他類似的行事曆app,最後發現還是回到Google原生行事曆的懷抱,該有的都有,可以結合信箱或聯絡人、共享活動…等等,我認為還是Google自帶的日曆是最適合一般人安排學習計畫使用的。


◆ 遞增型學習計畫


  留白除了能讓我們漸漸習慣學習的頻率,也可以在我們的學習科目或目標過多的時候,不用一個個的確認每個範圍我們需要閱讀或學習多久。


  我的意思是,數學第一章第一節和歷史第一章第一節,前者可能需要一堂課,後者大概五分鐘就看完了,是吧?


  所有的規劃都在試圖最有效的利用時間來達到最大的效果,那麼我們的學習計畫應該就要以時間為單位來區分,如果只是數學和歷史兩科倒還好,學習計畫中可以設定成數學一章中的兩節一個set,歷史則是一次複習一個大章之類的為一個set。


  那如果是指定科考是那種一次有十大主科的呢?


  現在我不確定指考有幾科,船長那個年代有國、英、數甲/數乙、歷史、地理、公民、化學、生物、地科。


  理科會隨著章節難度加深,如果是照著章節複習會出現今天第一章第一節練習了十題的題庫花了一小時,然後到下個月的某一天開始練習完一個章節的題庫就花了兩三小時。


  這樣時間會失去掌控,一定會排擠到其他學科的學習計畫。


  所以在未知的內容上,建議透過時間為單位的規劃出自己當天要花多少時間來專注在於該科目上,讓我們的所有學習時間單位都控制在一小時或兩小時(看個人進入心流狀態的時間能維持多久)。


  配合單項工作頻率的放慢,等到能接受的頻率被我們習慣甚至超越太多,把當天之後三十一次輪迴的學習進度全部超越了,再來加上新的頻率的複習工作,只要能超越進度似的把新的工作與前一個工作完成到第三十一次,就再加一層,可以是其他科目,也可以是原本的計畫中需要補足的學習子計畫,這樣一層層慢慢疊上去,會發現自己有超能力,學習計畫會「看起來很」像最後學霸們分享給自己看到的那樣,但其實我們都知道,我們的學習日歷是我們一筆筆慢慢加上去的,並不是那些高材生那樣最一開始就訂好分配才埋頭朝向目標奔跑。


  既顧到了自己的能力、較高的容錯、愉悅的心情,避免了自己事先規劃了自己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之外,還加深了自己對於自己的計劃的期待感與黏著性,且實際上並不會比完全預先至訂好的學習計畫還差,畢竟實際操作起來結果會都是一樣的。


>>延伸閱讀:學習是無聊的,建立一個令人興奮的長期目標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