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效率] 畫重點、筆記及重複閱讀,三樣浪費時間的學習禁忌

 ◇ 學習技巧追求的是時間使用的效率


  有證據表明,畫重點、筆記及重複閱讀這三件學習中常被教導視為「認真學習」的行為中,是最沒有效率的三件事。


  我們在研究學習技巧時,基本上都是圍繞在時間上打轉。時間作為永恆不變的分母,吸收的知識量作為分子,鑽研的學習技巧便是在不便的時間下吸收更多知識的方法,一切都是圍繞在效率上的研究。


  這三項禁忌中尤其是重複閱讀效率最差,畫重點的部分本質是要給我們重複閱讀時再注意的地方,但因為重複閱讀本身的無效率,導致畫重點這件是相對的失去意義,而且沒用螢光筆或者其他顏色的筆劃重點的地方,難道就不重要了嗎?


  筆記的部分則非常的…迷?


  我們課本給予我們的知識已經是濃縮在濃縮的精華版本了,包含用字、知識點等等,我們何德何能直接從精華中再二度擷取精華,然後靠此掌握完整的知識點?


  我想這是許多人在做筆記上的迷思,把課本內容當作經文抄寫可能都比自己擷取得破破爛爛的筆記還要好,一本兩三公分厚的課本已經是知識的精華重點,靠一本不到5毫米厚的筆記本就想要掌握,想想都覺得不可能。


  關於筆記,我認為它的作用重點並不在於事後的重新閱讀或者統整知識上。


  船長在這建立的部落格,也算是筆記的一種,我也確實把它當作筆記來寫作,但其目的是透過費曼學習法將我自己所學所知轉換成我自己的語言再輸出,並不是為了我自己要重複閱讀來參與考試或加深記憶。


  我並不是為了要記錄重點,而是讓筆記變成一種輸出媒介,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的筆記看起來好像很好懂,因為他們寫筆記的初衷就是「假設」自己的未來需要時,自己已經忘記知識內容時,透過筆記讓自己再次從零開始學會這個知識點。


  這完美的符合費曼學習法的輪迴,吸收、內化、輸出。這類人的筆記由他人借來閱讀會有極大的收益,當事人知識點吸收的學習過程在製作筆記時就已經結束了,反倒透過重複閱讀自己的筆記時的效果跟重複閱讀課本一樣會變得非常沒效率。


  早就內化六成的知識透過重複閱讀自己的筆記把剩下兩成的知識再記住六成,那個重複閱讀的效率占整個知識點三四成不到,還會隨著時間忘,這效率的邊際效益遞減速率是非常驚人的。


◆ 艾賓豪斯遺忘曲線-重複閱讀的問題點




  遺忘曲線,這在各大語言學習平台,諸如希平方、voicetube…等等英文學習平台中最常被提及且有效使用的技巧。


  他們是透過重複的刷題讓學習者「主動回想」學習知識內容加深記憶,讓自己牢牢掌握這類需要透過記憶來完成的知識點。


  我今天不是要打廣告。


  回到曲線本身,重複閱讀不管是課本還是筆記,之所以邊際效益遞減的原因也在此,作為教材的課本,課堂之前我們可能不管出於對知識的好奇還是單純想預習通常會被我們瀏覽過一次,在課堂上會被老師逐個單元讓我們有效閱讀一次,課堂之後或許我們還會再翻過一次。


  基本上這三次足夠讓我們對於課本想傳授的知識點有個六到八成的記憶。


  除非複習時間間隔太久,否則我們再次透過單單閱讀所重新記憶起來的內容會剩下整個課本教材想傳授的知識的二到四成,然後又只記下那二到四成中的六成。


  這樣講有點拗口,我們數據化來看,假設是一個需要閱讀一個小時的新的、我們沒有接觸過的教材。


  在第一次閱讀時,我們可以完整吸收並記憶該教材中六成的知識點,我們算做第一小時效率0.6。


  第二次「重複閱讀」時,假設我們的學習效率不變,會從剩下來的0.4中再吸收六成,也就是這第二小時效率0.24。


  第三次「重複閱讀」時,一樣假設學習效率不變,會從剩下來的 1-(0.6+0.24),0.16 中吸收六成,第三小時的學習效率剩下可憐的 0.096。


  綜觀來說,確實這樣一直的重複在同一個題目或教材上打轉個幾天幾次,我們能更趨於完美的將其背起來,但後面幾次的效率低得異常的感人。


  當然,知識點本身如果一直沒有被主動回想起來,大部分都會在一個月後忘掉八成,如果抓準時間區隔半個月到一個月透過重複閱讀複習一次,前幾次倒是還有不錯的效率。


  但如果是考生,有那麼多科目要準備,怎麼會有時間將單單一個章節的科目分成三四五個月才記起來,太浪費時間了。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