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存股] 理查·史密斯 Richard Smith-投資的反人性:獲利時害怕損失,虧損時反而更容易接受風險

 ◇ 投資的反人性




 We hate to lose, but that loss aversion is the fact that we hate to lose, which manifests itself differently when we’re losing on a position versus when we’re winning on a position.

  我們厭惡虧損,但這種厭惡虧損的特性,會在虧損和獲利時展現出不同的樣貌。


 When we’re losing, we don’t want to sell, in the words of Daniel Kahneman, we are risk-seeking when we’re losing.

  當我們處於虧損狀態,會變得不願意賣出,如同丹尼爾·康納曼所說,我們會變成「風險尋求者」。


 We take more risk, right?

  我們承擔了更多風險,對吧?


 So we amplify our risk actually, when we’re losing.

  因此我們在虧損狀態時,實際上放大了我們的風險。


 And but conversely when we’re winning our fear of loss attaches itself to our profits and we become fearful of losing our profits.

  然而,反過來,當我們獲利時,對虧損的恐懼會轉移到獲利上,我們變得「風險規避」,害怕失去眼前的利潤。


 We actually become risk-averse when we’re winning.

  當我們獲利時,實際上會變成風險規避。


 So we’re risk-seeking when we’re losing and we’re risk-averse when we’re winning.

  所以,我們虧損時冒險,獲利時保守。


 The only thing that academics and technicians agree on is that markets manifest momentum right, things that are going down tend to keep going down, and things that are going up tend to keep going up.

  學術界和技術分析師唯一能達成的共識,就是市場會呈現動量效應,下跌的趨勢往往繼續下跌,上漲的趨勢也同樣。


 When you’re losing you finally throw in the towel because you can’t take the pain anymore, and you end up with a 90% loss.

  當你虧損嚴重,最終忍痛出場,可能蒙受90%的損失。


 Well, to make up a 90% loss you have to have a thousand percent gain, it’s not just a 90% gain, it’s a thousand percent gain, you need 10x, right?

  然而,要彌補90%的虧損,你需要的不是90%的獲利,而是10倍的收益,也就是1000%的漲幅,對吧?


 But you know, when you get a 50%, 100% profit, you’re like “Hey, take off the table right, I don’t want to lose that.”

  相反,當你獲利50%或100%時,你會想「趕快落袋為安,我不想再冒失去的風險」。


 I mean that you mentioned the quote earlier from Keynes about if you have a gambling instinct you have to pay the toll.

  正如之前提到的凱恩斯名言,如果有賭博的衝動,就必須付出代價。


 Unfortunately, it seems to me like so much of retail finance today is actually just monetizing the gambling instinct.

  不幸的是,在我看來,當今零售金融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利用人們的賭博心理賺錢。


 Meanwhile, if you can admit that and accept that, then your mandate is actually to put yourself in a different situation than everybody else you know.

  然而,如果你能承認並接受這一點,你的任務實際上是把自己放在一個與周圍所有人不同的環境中。


 Because the markets transfer wealth from the inpatient to the patient.

  因為市場會將財富從急躁的人轉移到耐心的人身上。


 It’s an incredible opportunity to actually start to study your own behavior, and make sure you’re not behaving in the way that the mass majority of participants are behaving, that’s really fine your edge okay?

  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讓你真正開始研究自己的行為,確保你不和大多數參與者一樣行事,這才是你真正的優勢所在。


贏要衝,輸要縮


  一般剛接觸投資的投資人都會先學到所謂的「向下攤平」,用來在帳面虧損的時候能夠有個理由讓自己的平均持有成本降低,並擴大未來在標的價格回升的時候有更大的獲利空間。


  這個理念基本上是沒有錯的,但我認為並不適用在股票上,不管那間公司看起來多厲害,適用於基金或者ETF上的策略挪到個股上都是非常不合適的。


  十年前、二十年前市值前十大的公司與今天就已經有了不小差異,更謊論我們從現在與未來十年後二十年後,現在看起來台積電是世界的重中之重,幾個十年後或許也是,但可能已經不是台灣最厲害的產業。


  基金與ETF和個股間差異在哪?


  前者比如區域基金、產業基金、ETF,都是有了一套策略,然後透過那個策略人工或參數選股做汰換,那我們投資的是策略本身,是一個「面」的市場股票,是一籃子股票。


  個股不是,標的就是一間公司的股權,倒了就沒了,衰退了可能就是沉寂幾年十幾年的事,公司活起來前可能自己都不在了。


  一個產業可能會有一個短暫的低潮,一段小時間的轉型期,攤平在一個產業上或一個區域上並不會因為一兩間公司的轉型失敗而嚴重虧損,攤平在個股上就不是這麼回事了,單純只是在強行擴大自己的風險承受度來寄希不可控的未來。


  然而,不管自己在個股上是要做加碼攤平,我們的考量出發點都不應該是在價格上。


  比如說,假設我持有的標的原本在我自己的計算中,我認為它的原始價格就是遠低於價值了,買入持有後又下跌了20%,這時標的對我來說只是變得「更便宜」比起原本買的價格更低於我認為的它的價值,這個時候我再多買一些,那這個動作該算加碼買進還是向下攤平?


  都不是,明顯地我只是在做同一件事,在明確的知道價值的情況下買入持有。


  以往在基金與ETF的投資之所以會有這個投資行為的討論,甚至在大部分的時候這樣的投資行為都是有效的,那是有兩個明顯的原因的。


  一是如同上述的,針對一個面的投資,會在市場循環中相對明確的未來可期性。二是一籃子的股票集合成的基金或ETF並不那麼好判斷他的價值。在這兩個優缺條件下,長期定期投資的加碼或向下攤平是最佳的投資策略。


  個股都是算得出合理價的,不管自己的算法如何,少了價值的定錨,所有的買賣都只是在跟市場上千千萬萬的其他投資人之間的博弈,輸光的時候再借點進賭場,贏錢的時候樂呵的像傻子一樣,李佛摩在最後一次的破產生活中醒悟過來後選擇了結束生命,試著變現某任前妻的財產來投資的他,多少與我們看過聽過的最惡劣的賭徒故事主角是差不多的。


>愛德華·索普 (Edward O. Thorp):從賭場到華爾街,一位量化投資天才的傳奇人生


<<上一篇:理查·史密斯 Richard Smith-便宜的定義不在價格


下一篇:回到第一章>>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