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存股] 伊恩‧卡塞爾 Ian Cassel-跨市場投資的可能性

 ◇ 跨市場投資的可能性


 The biggest thing that I've noticed over the last 20 years is that it'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for microcap investors, at least here in the US, to be more global in their approach.

  過去20年裡,我注意到最大的變化之一是,對於微型股投資者來說,至少在美國,以全球化的方式進行投資變得越來越重要。


 The reason for that is, here in the US at least, there are fewer small companies going public as small companies.

  原因是,至少在美國,越來越少的初創公司上市。

  *美國近十年的席勒本益比出奇的高,除非是特意想在更大的市場中挑選更多便宜的股票,不然以船長我的想法是...不要特別為了投資美股而投資美股,美股並沒有比較酷。


 You'll always have maybe 50 companies doing a $10 million or $20 million IPO that are trying to raise money for a phase one or phase two trial for a life science company.

  你總會看到可能有50家公司進行1000萬美元或2000萬美元的IPO,這些公司是為了籌集資金進行生技醫療公司的第一或第二階段試驗。


 But I'm talking about, you don't see many real businesses going public, small ones, at least here in the US.

  但我指的是,你不會看到許多真正的公司上市,尤其是小公司,至少在美國是這樣。


 The number of small companies going public. at least through a reverse merger, went from 800 per year down to 100 per year.

  通過反向合併上市的小公司數量從每年800家下降到每年100家。


 At the same time, Canada mainly focused on resource companies, which meant there was a lack of interest in non-resource small companies.

  同時,加拿大主要關注資源公司,這意味著人們對非資源類小公司缺乏興趣。


 As a result, you could find companies growing 30% to 40% a year and trading at single-digit PE multiples.

  因此,你可以在加拿大找到一些每年增長30%到40%的公司,其本益比倍數卻不到10倍。


 After that, Australia or Europe. That's primarily where my focus lies too.

  之後是澳大利亞或歐洲,這也是我主要關注的地方。


 Because mainly in those other areas outside the US, they still have real businesses going public that are small.

  因為在美國以外的大部分其他地區,仍然有真正的企業上市,這些公司都很小。


 That's the reason why it's important to be global.

  這就是為什麼全球化投資很重要的原因。


◆ 關於公司資本「大」「小」的迷思


  我常看到投資人以公司資本額訂定自己是否投資的標準,確實,小公司的發展性與成長性會偏高,大公司常常因為業務過於複雜、資本過於龐大等等原因在成長性上較小公司少了許多,台積電不是這樣啦,一直以來成長性妥妥的,但台灣有多少個台積電?




  看看鴻海,它確實夠大,佔中國出口非常大的比例,公司賺錢的部分是沒有什麼問題的,對於世界來說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五年來它大到成長性並不是很足夠,以致最後反應在股價上的成績也不太優秀,單以股價來說,5年帳面獲利僅25.62%,IRR僅4.58%,帳面年化報酬率只有4.58%。當然也因為他的獲利非常穩定,配息的部分五年均4.78%,不差。合併年化報酬率大概在9%左右。


這個是0051,帳面IRR 18.64%,計入配現合併年化報酬大概在20%左右。
不少,但就配息的部分較0051、0056少些,建議搭配「槓桿型ETF既有問題解決辦法」篇
配合大盤本益比市場周期來抓取合適的買點拉高報酬,
會配息的就買著不用賣了沒關係,配息是會跟著成長的。


  但這五年間不管投資0050、0051甚至0056,這類ETF都遠超過鴻海的年化報酬率。只是舉例啦,鴻海律師團對請放過我這小小的blogger,劉董事長加油!


  鴻海可能是受到中國近幾年封城的混亂與經濟問題影響,加上公司本身體積過大資金調配成本等等狀況,才導致它的股價幾乎不太動。


  當然不只這個,只是拿個最經典的案例來談,不管台股、美股,或者Ian Cassel現在在關注的加拿大股票,都會有這樣大到成長放緩的公司在。


  那…至少船長我啦,我投資的目的是希望我的資產能夠更有效率的成長,且創造更大的未來金流可能性,公司規模的大小就不會在我的選股條件之中。即使大到像台積電這樣,足夠便宜的狀況下它也會是我選擇的標的,但就…通常好幾年才會隨著市場週期循環跌到適合的買點(正確來說我們的市場週期循環有一大比例是隨著台積電走的)。


  所以一直以來雖非刻意的,船長的持股都是以上櫃的小資本公司為主,也確實做到了不僅在持股成長勝過大部部份的投資人,在換算相同比例的本金下,配息金流的部分也多了一般投資人好幾倍。


  這便是小資本公司的好處,再說一次,船長我並不是為了投資小公司而刻意篩選小公司,只是我要的成長條件下幾乎都是小資本且不受市場關注的公司。


◆ 當市場過熱到市場資金外溢到小公司之後,向外選擇市場的可能

  

  透過策略選股的各位,只要是基本面向的不管任何參數設定方式,應該有在這陣子發現一個問題,如果我們已經會算所謂的「安全邊際」或自己有自己計算勝率的方式,會發現目前大盤本益比超過十年高標的現在連篩選出來的公司股價給我們留的安全邊際都已經所剩無多,實際篩出45家公司但三十多家扣除我們自己要的安全邊際後對我們來說變得較危險,平常應該不會是優先選擇的標的。


  當然持續挑選當下最適合的公司持續投資最後對我們長年後回頭算的年化報酬是沒有太大的影響。但前一陣子真的有一度實際沒有標的買、然後現有標的該獲利了結的狀況。


  未來總會有一小段時間篩選出來的標的完全沒有安全邊際,市場嚴重過熱,就算是小公司的成長性也不夠追回滿溢出來的市場總資金增幅的時候。


  那這種時候,我們除了繼續投資當下最好的標的,也可以將自己的魚池擴大到其他國家的市場,比如現在的印尼、馬來西亞、澳洲、日本…等等,大盤本益比目前可低於台灣許多。


  一般投資人要直接投資這些新興國家的股票是有些困難,不過還是可以透過共同基金的方式將資金轉交給基金經理人們做單個國家的投資。或者像講者所說的加拿大,現在加拿大的大盤本益比才13倍左右,成長性良好的低本益比小公司選擇也非常多,台灣和加拿大有簽租稅協定,預扣的25%股利所得稅與20%資本利得稅都可以填表退稅納入境外所得,這個開個盈透證券(IB)帳戶就可以投資了。


  *盈透證券(IB)是美國的跨國跨市場投資證券商,受美國監管。台灣金管會沒義務為台灣人使用IB造成的損失負責,然後各國稅務的方式不同都需要自理,這邊要請各位投資人多加留意。


  總之,持續投資是持續投資,但當我們覺得單個市場過熱後,可以試著將眼界擴大點,翻譯軟體很方便,能直接讀懂英文財報更好,基本面的判別方式基本上是各國通用的。



<<上一篇:高坦‧貝德 Gautam Baid-週期市場中的避險之道


下一篇:泰瑞‧史密斯 Terry Smith-著重在能夠長期成長的公司>>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