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存股] 琳‧阿爾登 Lyn Alden-從市場整體價值判斷個股是否便宜

 ◇ 從整體市場價值判斷個股是否便宜


 The most popular one is probably Shiller's CAPE ratio. The cyclically adjusted price-earnings ratio. And the theory there is that instead of just looking at price-earnings.

  最流行的可能是席勒的席勒本益比,循環調整市盈率。它的理論是理論是,不要只看本益比。

  *這邊是指不要只看個股的本益比。


 Earnings can be quite ephemeral. So they can go away in recessions and then the stock looks expensive.

  盈收可能非常短暫。因此在經濟衰退時,盈收可能會衰退,導致股票看起來會很昂貴。


 And then earnings can be very high during the pick of the cycle and the stock looks cheap.

  而在經濟週期的高峰期,營收可能非常高,進而讓股票看起來很便宜。


 Robert Shiller's approach there says, " Okay, let's look at a full business cycle of average earnings either for that company or for the stock market as a whole."

  羅伯特·席勒的方法說:「好吧,讓我們看看該公司或整個股票市場的平均營收是否經歷了一個完整的循環週期。」


 So the common version takes the last 10 years of earnings, averages them together, inflation adjusts them, and you're comparing the current price to that more structural earnings average which normally includes a recession or two in the mix. Not always but usually.

  因此,常用的版本取過去 10 年的盈利,將它們平均在一起,進行通脹調整,然後將當前價格與更具結構性的盈利平均值進行比較,其中通常包括一次或兩次經濟衰退。不是總是這樣,但通常如此。


 You get this smoothed-out approach. Historically that has been a very good indicator for long-term returns.

  你得到了這種平滑的方法。從歷史上看,這一直是長期回報的非常好指標。


 CAPE ratio tells you virtually nothing about what stocks are going to do over a six to 12-month period.

  席勒本益比無法告訴你股票在 6 到 12 個月內會如何表現。


 But generally, if you look forward 10 years, a higher CAPE ratio period provides much lower returns than low CAPE ratio periods.

  但總體而言,如果你的目標在未來 10 年的獲利,席勒本益比較高的時候提供的回報遠遠低於 席勒本益比較低的時候。


 There was a good study by Meb Faber, a couple of years ago, and he noticed that the United States had good returns even when you had a high CAPE ratio.

  幾年前,Meb Faber 進行了一項很好的研究,他注意到即使席勒本益比很高,美國也能獲得良好的回報。


 However, if you had an approach over these 25 years where you invested in whatever markets had the cheapest ratio, you did way better. 

  但是,如果你在過去 25 年中採用席勒本益比最低的市場中進行投資的方法,你的表現會好得多。


 Not every year but usually.

  不是每年都這樣,但通常如此。


 Sometimes you would invest in the cheapest markets and they just got cheaper, and then you'd invest in them again and they got even cheaper.

  有時你會在市場便宜的時候投資,但它們只是變得更便宜,然後你會再次投資於它們,它們又變得更便宜。


 But over the course of the 25-year data set, if you had a habit of buying, the 25% cheapest markets around the world and then updated that every year, you crushed the S&P 500.

  但在 25 年的數據集期間,如果你有這樣的投資習慣,購買全球 25% 最便宜的市場,然後每年更新一次,你就會輾壓標準普爾 500 指數。


◆  大盤本益比週期


   先說,台股投資十幾年是沒有看過有人在特別計算「席勒」本益比,不過大盤本益比本身是一直都有的,證交所、CMoney、財報狗…等等,都可以查詢到當前大盤本益比大約多少。


  為什麼會有這種週期存在呢?因為公司的獲利能力成長衰退、內外資的資金流動,我們的市場乃至各股的獲利能力與股價間並不是恆定的,如果市場能接受該公司的本益比在10倍,不是我這家公司賺10元,股價就一定是100元之類,股價可能會從50到200甚至300間浮動,想當然耳,整體市場也是這樣的。


◆  不配息的指數投資方式


  之前在提到槓桿型ETF,比如00631L這樣的標的,第二篇補充說明時提到的第一點,透過大盤本益比十年低標時判斷買入時間,再獲利了結在自己滿意的點上,當時沒說明清楚為什麼是100%要收割一次。


  是這樣的,我們都知道指數成長平均下來大約8~10%一年,彼得林區做過了百年統計,平均六年會進行一次熊牛大循環,當然這個是平均值,那我們大概抓個五年,也就是在熊市崩跌導致大盤本益比下跌至10年低標,或者因為市場獲利能力暴漲指數沒追上導致大盤本益比降至10年低標,當時是說14倍左右,我們給指數五年的時間成長,不管是因為下跌還是指數要追上暴漲的獲利,這樣在安全值內平均會有五年的時間。


  五年的時間上漲8~10%,我們即使抓最小值複利五年後大約上漲47%,而槓桿標的雖然他的中文名稱是正2,但實際上其實上漲倍數有超過,因為對標的是期貨,計算上會有些微差異導致那個兩倍只是參考,實質連續上漲擴大獲利倍數後會達到2.5~3倍。這麼結果就出來了,總之我們市場短期跌個30%叫熊市,彈回來我們的槓桿標的大概會漲個100%,當然也可以自行調整90%還是80%獲利了結。總之都是透過大盤本益比創造的優秀報酬。


  當然會配息的標的就可以不用這樣搞了都,之前也說過了,台股配息優渥,平均六年遇上一次熊市,5%配個六年剛好30%,更別說我們經過挑選的股票搭配公司本身自己的成長,五六年的時間猛一點的可能都配回成本的一半了,遇上熊市我們只是帳面報酬會變得不太好看而已,但對個人整體資金來說,通常都不會賠到半毛錢。


◆  大盤本益比的用處


  船長我自己常用的是一個小網站上的統計圖表,下方剛好有近一年、三年、五年、十年的統計,來判斷個股是否相對於市場整體過熱,是不是漲過頭或個股衰退到該賣了。



  席勒本益比就是往前抓個十年,加上通貨膨脹的調整等等因素,計算出來的當前市場總獲利能力與總市值之間的關係。雖然台股可能因為資料較不全面,而且市場年齡太小、新增上市櫃個股速度又快又多,市場十年的時間都幾百間公司掛牌了,所以席勒本益比的計算上或許比較困難些,但大盤本益比的部分還是有的,抓個十年基本上還是有足夠的參考價值。


  以上圖概略上來說,假設我們十年平均本益比為15.88倍,那麼績優股中本益比15.88倍以下的就算是低於十年平均水平的便宜股票,假設我們原本持有的績優股可能因為營收衰退或者突然被散戶集體或法人資金看上,本益比提升至17.53倍的高標我們就差不多該出脫持股了。


  當然,這個是長年的數據排列而成的百分位數,我們會需要偶爾更新一下數值,這些數字不是固定的。



<<上一篇:喬爾‧葛林布雷 Joei Greenblatt-投資與賭博的差異


下一篇:威廉‧格林 William Green-成功投資人的共同特質>>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