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存股] 摩根‧豪塞爾 Morgan Housel-給自己一個滿足點

 ◇ 給自己一個滿足點


 I think a lot of it has to do with the concept of enough, that no matter what we are doing.

  我認為這很大程度上與「足夠」的概念有關,無論我們在做什麼。


 And this applies to a lot of things in life, you have at least some boundary of saying, "That's enough and once I get to this point, I'm not going to reach this high, that's just enough. Maybe it's possible to get more, but it's enough."

  我認為這適用在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上面,你應該要給自己一個界線然後說「這就足夠了,當我達到這個程度,我就不用再達到更高的目標,因為這就夠了。或許還有可能達到更多,但這就夠了。」


 I think it's a really critical investing skill. 

  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投資技能。


 For me, what it is been is just this observation that looks, if I can dollar cost overage into index funds for the next 50 years, I'm going to achieve every financial goal that I have and then some. I'll be able to take care of my family in this life. I'll be able to leave some for the betterment of society. I'll be able to travel everywhere I want to go, live in the house I want.

  對我來說,這只是一個觀察結果,如果我在指數基金花上所有的本金,我已經可以達到我所有的財務目標,甚至超過他,我可以照顧我的家庭和這一生,我可以留一些到慈善機構,我可以到我想到的任何地方旅遊,住我想住的房子。


 Why would I want to reach for more? 

  那為什麼我需要達到更好的目標?


 If reaching for more is gonna add more risk that everything is gonna blow up in my face, it gonna be more complicated. It's gonna take more work.

  如果為了達到更好的目標,我必須面對風險在我面前炸裂的風險,那會更複雜,會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If I can already get everything that I want, why should I push even harder?

  如果我已經能得到我想要的一切,我為什麼還要更加努力呢?


 If I can do this simple investing strategy that doesn't take really any mental bandwidth and I can achieve all my goals. That it.

  如果我能夠執行這種簡單的投資策略,並且不需要耗費任額外的精神,我就可以實現我的所有目標,那就是它了。


◆ 不要過度的精算得失


   Housel是基金合夥人,對於投資上可能會比較偏向先讓大家至少買份基金或ETF,計算一下年化報酬(預估)能不能達到自己的人生最低財富需求就可以將財富這塊「委託」給基金代為處理,如果基金就能達到大部分的目標了,其實沒有必要再去深究過多投資技巧或者其他。


  先說說我的觀點-是也不要太早滿足真的只投資基金或ETF,學這些投資策略和心法最快也就一個禮拜的事,慢一點也就邊看邊操作大約半年一年的事,都有我或者其他投資KOL直接壓縮知識點整理出來了。為了省下半年一年的學習摸索時間而放棄年化報酬10~20%的差距,對於人生財務規劃是個滿大的損失,畢竟台灣投資環境有那麼多願意出來分享心得策略的KOL在。兩千四百萬人有一千兩百多萬戶證券戶,大部分卻投資在資傳產股或ETF,稍嫌可惜,我是希望多多提供正確知識來幫助到自己人啦。


  在生活中也是,有些事情沒有去做和去做一點點可能是0與1的差別,但在每提升1分完成度所需的精神與時間是相同的狀況下,要從99做到100分可能就只是1%的差異。


  我看有些長期投資人會為了多撿成本的1%,在自己要買入持股的那一天緊盯著盤一整天,就是希望能撿到低於市價1%的那個波動,結果偶爾因為股價當天的波動沒有向下波動到它要的點上,然後就這樣撿了好幾天甚至一兩個禮拜,算算九點開盤不算盤後零股,這樣一天要盯4.5小時,一周五個交易日就22.5小時,就為了那1%,真的有必要嗎?最後撿到的不知道是起漲還是下跌幾天後的了,是多賺還是虧了也不清楚。


  除了這種微觀的在買賣上的斤斤計較之外,船長在研究策略的時候也單純是以巴菲特為目標,做到差不多年化報酬20%,就開始有了「這樣就夠了」的感覺。因此在四五年前試著整理成冊後就沒有花太多時間繼續研究,直到幾年後的現在才又繼續改良策略試圖追上彼得林區的30%。


  目前我覺得能做到年化報酬30%大概就是我最終的滿足點了,透過自己的策略在台灣市場能做到等同於他的30%就滿足了。


  不說我基本上已經可以完全靠原本的策略達到我未來想要富足生活的目標。現在還在世的、近百年來的投資者中沒有像傑西李佛摩最後自殺掉的,還活著的基金經理人超過彼得林區的剩下唯一一位叫做詹姆斯.西蒙的對沖基金經理人,在1988到1999年十一年的職涯中創造了年化報酬37%,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優秀成績。


  但西蒙是位數學家,電腦自動化量化交易的專家,對我來說專業跨科太遠了,我實在沒有必要為了多那7%的報酬率再去學新的量化交易及電腦相關知識,同樣的時間我拿來做其他事對於我的人生豐富度可能還會多更多,這是我目前將我的滿足點立於年化報酬30%的界線的原因之一。


  這邊我也排除掉了日本散戶股神テスタさん開槓桿或信貸的年化報酬80%結果。爬了文發現他有在說明如何使用借貸投資,這樣如果我的投資報酬率換算用融資槓桿化也會跟他差不多年化約80%,只是策略方向不同。我也沒打算天天看盤注意維持率或者背上債務,所以把他視同30%的彼得林區報酬率是合理的。這也是我的滿足點就在30%,「這樣就好」了的一個界限的原因。


  因為覺得沒有必要,我想要的滿足點我已經能夠做到了,時間是股票成長的武器,也是我人生的一部分,我沒有懶到把錢放在指數型基金,能夠超越指數基金的報酬兩三倍已經很厲害了,似乎不需要再花上多好幾倍的學習另外一個系統去把30%變成37%,還是面對風險在面前炸裂的可能去借貸或融資,這樣就夠了。


>延伸閱讀:《金錢心理學》作者Morgan Housel訪談重點整理:財富、幸福與人生哲理


>延伸閱讀:與傑克·史瓦格 (Jack Schwager) 對話:市場奇才的智慧




<<上一篇:摩根‧豪塞爾 Morgan Housel-不要讓雜訊影響自己


下一篇:摩根‧豪塞爾 Morgan Housel-不要過度專注於自己的持股>>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