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存股] 凱文·奧利里 Kevin O'Leary -金流才是最重要的

 股息創造金流是在保護自己的資產


 If you look at the volatility in the market around names that don't pay dividends.

  如果你看那些聲稱自己不會配任何股息的公司在市場上的波動性。


 They're extremely volatile because they never return capital to their shareholders there's no cushion of a stock.

  它們因為不返還任何的資本給它們的股東使得他們的股票沒有緩衝。


 The only thing that matter is free cash flow. That's it! 

  對於投資人唯一重要的就是自由現金流。就是這樣。


 And with that philosophy, it brings you into a place where you focus on a company's ability to generate incremental cash flow.

  如果秉持這個理念,你會更注意在公司增加金流的能力。


 Just owing a dividend-paying stock is not good enough. 

  只注意配息股還不夠。


 Because you know let's say we find a stock today, that's paying a three percent dividend yield, and tomorrow because its forecast for sale got cut in half. The stock drop by 50% now.

  因為你知道,假設我們有一天找到我們要的股票,他們配了3%的股息,但明天因為預期收益的下降了一半,它的股價現在也下跌了一半。


 It's yielding 6%, I don't want to own that stock either.

  這樣配息有6%,我還是不會想要擁有它。

  *這邊是指當前營收算出來會原本配3%,但因為股價下跌相對變成配6%。


 You look at companies that don't pay distributions and don't return capital and how risky they are. 

  你看看那些不分配收益也不返還資本的公司以及它們的風險有多大。


 Take GoPro for example. I'm not just picking one company. I'm just giving you a good example of a company. 

  以 GoPro 為例,我不是指挑出一間公司,只是給你一個最好的公司案例。


 That basically has at least 70% off its value and never returned a dime to shareholders. 

  基本上它的公司價值至少減少了70%,而且從來都沒有配給股東任何一毛錢。




 How about other companies that's been around much longer?

  如果是歷史更悠久的公司呢?


 Yahoo never paid a dividend. It's never made much for anybody except all the CEOs that have gone through there and got whacked.

  雅虎從未支付股息。 除了所有經歷過那裡並遭受重創的首席執行官之外,它對任何人來說都沒有多大好處。

  *Yahoo! 市值從1280億美元衰退到剩下48億,下市後目前被阿波羅全球管理、威訊通訊兩家美國公司分別持有90%、10%股權。


 It's just a rotating door where management extracts capital and never returns any to shareholders and I think look at that and say to myself why don't I just avoid that all?

  這只是一扇旋轉門,管理層提取資本,股東卻收不到任何返還的資金。我思考了這一點,並對自己說,為什麼我不避開這一切就好?


◆ 不要讓公司抱著股價跳樓


  這一段是船長我一直以來在股市投資或其他投資中最重視的一部分。無論是早期單純透過近四季本益比作為衡量便宜與否的標準,還是現在Goodinfo較新的選股策略上會用上本益比與累月營收年增率及殖利率來抓取公司本身的成長跟他的配息相關的關係,都是在盡可能的追求自己的投資部位在一定程度上的營收分紅。


  這也是船長我較反對新手一開始就選擇投資美股的最大原因,美股在現金股息的稅金對於新手來說實在太高了,配十元就會被抽走三元,會大大的增加我們資產現金流動性的風險。而美股不只對於台灣這麼收稅,基本上對美國人自己投資稅金也是這麼收的,導致美國公司對於盈餘的配發都會偏向採取盡可能的降低營收分成或乾脆不發,搭配公司實施回購(庫藏股)來規避這樣的稅收問題,對,我認為他是問題。


  為什麼會認定美股這樣的稅制是問題呢?


  觀察台股個別股票可以發現,我們在配息之後的除權息是會將股價的部分扣除讓整體股價下降,本益比隨之下修,這沒有什麼問題。可是美股因為稅制的關係因此這個機制變得不是很討喜,導致個股本益比需要透過公司自行實施庫藏股讓在外流通股數減少,讓各股的EPS相對墊高,才有辦法有效降低本益比倍數。(每股盈餘EPS=稅後淨利/流通股數)

*資料來源:華爾街日報-市場


  現在在美股各項指數的席勒本益比都高達了20~30倍,這代表什麼?代表以現在的股價平均投資進去,投資人必須等到20~30年後才會把同等的資金賺回來,巴菲特嫌美股太貴,現金部位雖非刻意但越留越多,還往外投資到日本來不是沒有理由的。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呢?


  講白點美股這樣的公司自行施實回購(庫藏股)機制說好聽是可以讓公司自行調節資金來因應公司發展需求,講難聽點就是讓公司自己球員兼裁判,要回購多少,要讓本益比降到多少,都是公司自己說的算。


  換句話說,這些公司根本沒有回購足自己公司的股票,EPS推得不夠高,明明EPS比起投資人,公司自己的推測預估是更有優勢的,但就是回購得不夠多,讓它們自己的股票股價看起來各個都像泡沫邊緣。


  這會發生什麼事我想應該很好理解,在面對金融系統風險時,不管是哪一家股票,那間企業發展如何,二級市場(股市)就是二級,在為了救實體經濟的狀態下投資人也好,企業家也好,還是各種因為受到經濟影響失業的人也好,在大家需要更慎重考慮金錢的效率的狀況下,甚至要還債的狀況下,最先砍掉的都會是那些本益比過高的投資標的。下個月銀行就要來催債了我哪還管那個二三十倍本益比放到自己死了都還沒賺夠的股票阿。




  這也是間接導致美國股市在金融市場風險後恢復期較長,且我說台股的「彈性」相對於美股好很多的原因,因為大盤整體比起來便宜多了。也不只是台股啦,很多國家指數的本益比都很低,美國這樣的反而是少數,溯源可能原因也就美股相對奇怪的配息稅制了。


  相對於近幾年Covid-19美國央行在疫情中就展開瘋狂印鈔避免市場和CPI萎縮的狀況,2008年末的次貸風暴反而給了我們「最天然」的崩潰演示,是說現在這個高點回頭看沒有跌很多啦,但相對當時的高點,2019左右的最低點跌掉了快50%,然後回到同樣高點是2013年的事了,耗時五年。



  很久以前在談2008年金融海嘯案例的時候有人問起前面那個介於1993~2003年的高峰是發生什麼事?那個其實也算是市場風險之一。這是位於2000年左右,那時網路公司興起,比如上面 Kevin O'Leary 提到的 Yahoo!、我們現在看到的 Amazon,還有一堆倒掉的泡沫爆裂後賠掉的無數個不知名公司,我們稱那段時間叫dot-com泡沫、網路泡沫時期,但因為這是投資人自己過度狂熱造成的系統風險,性質比較不像2008年其他市場都算正常的狀況下因為房地產市場的騷操作一起被金融業炸裂。但確實dot-com泡沫的高點也一直到了2007年才恢復,耗時七年。


  各位想想阿,如果在2000年投資所謂的美股ETF或者其他美指ETF,殖利率大多都是1%甚至1%以下的情況下先給它當作不存在好了。我們的指數投資計畫從2000年達到人生的一個小顛峰後遇上網路泡沫,正以為2007年撥雲見日否極泰來人生要發達了,然後又遇上次貸風暴,整筆資產一直到2013年之後才開始變成穩定的正數,人生有幾個13年可以這樣耗?


  經過兩次風雨,二十三年的投資報酬率年化後剩下5.11%,把微薄的殖利率加回去大概6%左右。我們現在看到的那啥美股指數投資年化近10%,都是指近五年近十年的,真的攤上事的時候並不是如此。



  那反觀台股呢?我們確實,貨真價實的,年化報酬率低了很多,抓同樣區間從美股2000年四月最高點的那個時候來看,台股加權高點在9128.95,目前我寫這篇文章的現價是16870.94點,指數投資在連續經歷兩個金融風險最悲慘的狀況年化報酬率會剩下2.71%。




    可是台股的平均殖利率在4%,股票稍微挑一下到5%,買入後放個一陣子成長到10%的、100%的都有,成長型公司挑的技巧好一點,放久一點就好。我們以台股一直以來的平均殖利率回算回去好了,不然不公平啦,累加回去光這樣就有6~7%的年化報酬率,是不是已經追上美股的報酬率了?還沒有算入這期間成長的同時配息連同成長的部分呢。已經分配出來的利潤不會跟著股價下跌而消失,而且我們還可以透過配息去買入更多低基期的股權,一邊減輕風險問題,一邊擴大未來可能報酬,這就是市場的彈性。



  美股公司不太把利潤分配出來,APPL為例,在年均殖利率剩下0.5%的狀態下,再扣掉三成的稅金剩下0.385%,我們大肚一點給他算殖利率0.4%啦,千分之四的殖利率就算蘋果公司每年營收成長20%,今年殖利率0.4%,十年後相對於購買成本的殖利率會「躍昇」到2.4%,當然蘋果公司自己實施庫藏股(回購)的力道在美股中是數一數二的,降低在外流通股數推高EPS後理論上不會那麼慘,但相對台股還是滿慘的就是。


  那,時間是我們的武器也是我們的風險,身為投資人是不能隨意將時間風險就這樣放手不管的,即使蘋果現今仍然為非常偉大的大公司,但十年後呢?不曉得,巴菲特在上個世紀買的百大企業現在看得到的也只剩可口可樂和石油公司,其他不是這世紀新買入的就是原本只是小公司而已。


  如同 Kevin O'Leary 所提到的案例 Gopro 與 Yahoo! 應該沒有人不知道這兩家公司的產品吧?Gopro攝影機可是非常堅固耐用的,上山下海基本配備。Yahoo就搜尋引擎。


  他們風光的時候股價可是現在的幾十倍,卻都沒配息,股東抱著股票一個是等了好多年不見起色,一個直接下市。在風光的時候的獲利既然不配出來就不干股東的事,為啥股價下跌或下市是股東要承擔的?那我們為啥要買股票?長期持有它們是在期待什麼?要知道,現今資本社會的公司法人的平均壽命可比我們人類還短很多,投資不配息的個股還打算終身持有是找虐嗎?



<<上一篇:華倫巴菲特 Warren Edward Buffett-非生產性資產與生產性資產的區別


下一篇:摩根‧豪塞爾 Morgan Housel-耐心是策略外最重要的心法>>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