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存股] 彼得林區 Peter Lynch-不要為了分散風險而分散投資

◇  不要為了分散風險而分散投資


 I don't believe in diversity at all.

  我壓根不相信多樣性。


 I would own one stock. But I do believe in it if I find 10 good stories, they're all equally attractive, I'll buy all 10 and I wait to see them.

  我會擁有一隻股票。但我相信,如果我找到 10 個好故事,它們都同樣有吸引力,我會買下所有 10 個故事,然後等著看它們。

  *彼得林區把他買賣股票的「原因」稱之為「故事」。


 It's like watching 10 poker games,10 games of stud poker. Watch the cards turn over, story three get better, story six slips, story seven stays the same, and eight goes up fifty percent.

  這就像觀看 10 場撲克比賽,10 德州撲克。 觀察派發過來的牌,故事三變得更好,故事六下滑,故事七保持不變,故事八上漲百分之五十。


 And you sell story seven buy two, that's all I do.

  然後你賣掉故事七買入故事二,這是我在做的事。

  (這邊原話邏輯不通順,總之彼得林區想表達的意思是「他只是同時買入他覺得一樣好的公司股票,然後觀察他,汰弱留強」)


◆ 不要盲目地分散風險


  在彼得林區不是那麼支持作資產配置那篇有提到過,他計算了六十年股市的漲跌年化報酬大約在10%左右,其中經歷過了幾次比2008年次貸風暴還嚴重的金融風險,也經歷過了好幾十次短暫的熊市,但長時間投資下來算出來的年化報酬率就是超過了債券的年化6%,定存的年化3%,事實上我們若持續投資了20年,即使完全只貼著大盤走勢走的指數基金也好、一次性大撒網式的或射飛鏢的方式買了好幾百支股票也好,最後績效只貼著大盤達成10%的年化報酬,我們最後第20年打算把資金拿出來花的那一刻就算再次遇上金融風險,整筆報酬被砍半了,還是贏過了債券和定存。


  彼得林區經營麥哲倫基金時與巴菲特經營波克夏的方式有稍微的不同。就結果來說,我們現在看到的波克夏在巴菲特同樣「只買最好的」股票的策略下,隨著時間推進一直持續的買入、持有、買入、持有…最後變得整個波克夏看起來像是做了什麼完美的分散風險一樣,但他並沒有把「分散風險」、「資產配置」這類的概念刻意融入他的投資計劃中,我是不知道為什麼會有KOL頂著巴菲特投資法的概念在宣揚資產配置這件事情上,有些出了書,有些還開了一堂23400元的課了?


  與巴菲特不同的是,彼得林區概念上不算是刻意分散風險,他透過幾位助理夥伴在那時的每股中時刻看著當時約莫兩千家的上市公司,然後挑選出最好的,有可能只有一個,有可能有三家公司他無法確切的表示哪個更好,也有可能有十家,然後他都買。買完後一次次再把隨著時間過去變弱的公司賣掉。說白了就像是透過篩選方式一次性買齊符合標準的股票,然後在一個個隨著時間汰換,跟ETF公開說明書上的選入及汰留SOP差不多。說看起來很像散戶行為是真的頗像的,但這也是彼得林區搭配他其他特有的市場心得才有辦法達到超過巴菲特的投資效率的方法。


  不要給自己理由去拖慢複利的效率,因為那個效率可能沒幾年就已經可以抵扣掉所有的風險,資產配置也好,刻意買不同產業啥的也好,那都不是最佳選擇。



  附帶一提,如果是彼得林區的年化報酬30%,持續了20年,最後報酬會是146.19倍投資本金,船長努力至今改進的投資策略大概20%,二十年後是31倍,股票是6倍,債券是3倍,以上計算都有把股息、債息再投入。所以說,走彼得林區的瘋狂策略二十年後砍半還超過船長我,我的策略砍半再砍半還超過投資指數基金,然後指數基金砍半超過債券。數據就是如此,如果還想著什麼資產配置還是想著一次買多家股票分散風險,不如拿去創業還有可能一年100%的投資報酬率,再不然捐給我也行,至少不浪費



<<上一篇:彼得林區 Peter Lynch-股票的上漲或下跌不應該當作投資的依據


下一篇:彼得林區 Peter Lynch-擁抱市場的波動>>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