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存股] 為什麼學校不教投資學?Why don't schools teach investing?

 ◇ 為什麼學校不教投資學?


  我記得船長小時候,大概國高中時期(大概快20年前)的公民課還是有講到一點點關於投資的課程。但也僅止於淺白的解釋什麼是投資,講解了一點點的基金。但直到念了大學相關科系(經濟系)才發現原來的投資不只有那麼一點點該學習的東西,當然,個人理財的投資學我是選修課去修財經系的課程才了解了更多,經濟不是在談個人理財的,我們是社會科學院不是商學院,財經比較像經濟的某一小部分的延伸,這邊也有很多人對我們經濟學系有些誤會。


  而且阿,基本上經濟學系所學到的大部分理論模型用在大方向的世界經濟觀察是能稍微抓得出方向來,但用在更微觀的二級市場中常常會和實際上的效果差很多。我這邊不曉得財經系出身的朋友狀況如何,船長我自己本身即使覺得自己跟相關科系背景沾上一點點點邊,進入股票市場後仍然需要常常違背理論的做各種微調。所謂所謂經濟背景大概也只有提供船長有足夠知識做更深成的自我辯論和調整策略的邏輯性吧。


  那麼,光是船長六年的學位都無法完整的將整體市場的規則理解的透徹,國小到高中的十二年國民義務教育中的孩子,在還沒有真正認識「錢」這個東西時,要怎麼理解所謂的投資在做什麼呢?


  說白些,雖然投資本身對資本社會來說有非常大的重要性,讓資金流入資產,資產再拿來創造資金是個非常重要的資本循環。但這個循環的動作並沒有任何的生產價值。也不是說完全沒有,是有提供了券商工作崗位(?)。總之投資這件事本身沒有生產任何東西,生產行為是在我們投資標的,投資標的的生產源自旗下工作人員。


  所以學校教給我們的是成為工作人員而非投資,假設我們有足夠的學識技能或者技職專業,在月收入達到十幾二十萬的狀況下,即使沒有投資慢慢用存的,個人退休後的生活也不是什麼大問題,因為我們的薪資已經超過了生活最低標準需求好幾倍了。


  投資自己遠比投資市場所能夠得到的報酬更多的狀態下,學校按照學生的需求先給學生一個「專業本職技能」對學生的未來反而比較有保障,那投資學既然本科生們都需要在出社會後額外做研究了,當然無法有足夠的時間讓中小學生額外學會所謂投資。


◆ 個人投資主要目的是學會讓薪水發揮作用


  學投資的我們,都會被最後達到所謂的「財務自由」所吸引。可是我們都知道,對於一個沒有富爸爸富媽媽的普通家庭來說,我們唯一能獲得的資金僅僅只有「薪水」。呈上所述,即使我們是經濟所畢,在畢業後完全沒有家裡提供資金,也沒有投入就業市場,擁有滿手的投資技能我們還是沒有任何的資金可以拿來做投資創造財富。


  滿手技能我們卻沒有足夠的資金可以創造財富,這是船長我在大學的時候非常焦慮的一件事情,當時的我選修了很多財經系的個人投資理財課程,還抽了點時間去考了一些證照,但身負學業貸款及打工薪資付完書費學雜、日常伙食費和台北貴森森的房租偶爾就會見底的我,根本沒有太多的資金可以做投資。


  那時為了打平開銷之餘還希望有些資金做為投資起始,開始需要放棄一部分學習的時間來做網拍、打工…存是存到了一些,不過也因為時間的佔用我少了很多參與學校社團活動或者念書的時間,現在想想那時真的年輕真好(?),可以這樣燃燒自己。


  那時的我還沒有接觸股市,還在從自己的專業以及綠角財經筆記中摸索著最基礎的基金投資。那慢慢累積的投資報酬讓我變得無比的興奮,漸漸的漸漸的,我給我自己的工作壓力更大了。也因為之前有超修些課程,在大三下學期和大四沒課期間更肆無忌憚的接家教與做大自己的網拍工作了。


  然而在這一年的期間內我發現,好像這樣汲汲營營的賺錢,速度遠比我那慢慢累積的投資快了超級多。一個月塞滿行事曆的工作安排大概收入三到五萬,一年的時間投入資產的資金應該有三十還四十多萬,時間久遠我有些忘記了,可是我的投資部位也才上漲了11%,多三萬多,這等於我才多一個月的薪資罷了。


  這時才明白本職收入的重要性遠比投資的必要性還要大非常多。

  

◆ 投資真的能致富,但那是之後的事


  投資要「穩賺」,唯一的辦法就是透過長期的持有。需要長期持有的話最快的辦法只有透過減少當下的開銷,將資金投入市場,做好延遲享受在最後那一刻才能享受成果。相對於那十幾二十年的以後的延遲享受,開拓本職收入或者創造額外收入這種反而在短期內能夠立即的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


  除了增加收入源讓自己的投資理財部分有更多活水之外,我們還要顧及自己的身心健康的部分。想想啦,如果自己的投資理財技能需要自己十年後退休,結果現在開始學大陸人礦996,每天工作12小時,一週工作6天,而且還是在傳統製造業或者建築業這樣的高勞力環境中,我想到屆退年齡身體大概也都壞得差不多了。


  船長這裡是覺得該讓傳統製造業引入外籍勞工,由台灣人民持股,公司投過聘用外籍勞工來減低成本及提升獲利,對於那些外籍勞工來說他們在本來的國家也需要付出龐大勞力才能獲取薪資,那不如到台灣來…這樣最後的結果是三贏才對。台灣的勞工學會持有股票資產=>公司獲得更低的勞動力來源=>外籍勞工獲得更多的收入,理論上循環是可以運轉的。不然那些職缺台灣人也不太做,公司工廠如果最後還是招不到工也是轉移出去,結果被人家複製技術傷害也是傷害到台灣人。日本也都是因本國人不太喜歡從事製造業的原因引進外籍勞動人口的,沒道理台灣這樣做不行。前陣子發現那些提倡周休三日的人跟反對引進更多外國勞工的人竟然有一部分是重疊的…我想他們的錢大概是樹上摘的水裡撈的還是風颳來的吧,頗智障的。


  離題了。


  我們如果要累積資產,必然要有一定的收入源,大部分一般人沒有足夠專業知識在最一開始是沒有可能單靠投資報酬獲利而財務自由的。


◆ 投資自己


  巴菲特爺也說過,所有投資中報酬率最高的是「投資自己」。如果不想要參與勞力工作,要在就業市場上獲取足夠的報酬只能反向增加自己的價值。舉例來說,花個十萬元找教材及課程,投資自己花上一兩年的時間學會一個語言或其他知識,一個月可能提升自己一到兩萬的薪資,一年就是最少提升12萬的薪資,三十年的工作時間就提供了自己360萬的收入增幅。花上10萬的成本三十年間翻36倍。

  



  相對年化報酬率不低阿,至少有12.7%。況且有些技能報酬率還更高些,而且這些技能是可以自己帶著走的,學會後我們要到哪裡就職都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


  兩年的時間學會一門技能不是太困難的事,想想大學四年間不管啥科系都有那麼多相關證照可以考,有些學科老師教授真的要整本課本教完也才一個學年的事。沒有辦不到的,只需要有足夠的計畫SOP,要在兩年內湊齊1000小時學會一門技能很容易的。




<<上一篇:約翰.坦伯頓-坦伯頓投資法則


下一篇:Goodinfo! 台灣股市資訊網-股票篩選>>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