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存股] 約翰.坦伯頓-坦伯頓投資法則 Investing the Templeton way

 ◇ 約翰.坦伯頓


  約翰·馬克·坦伯頓爵士(英語:Sir John Marks Templeton,1912年11月29日—2008年7月8日),生於美國田納西州溫徹斯特,英國著名股票投資者、企業家與慈善家,為共同基金的先驅人物。


  其著名的「坦伯頓成長基金」雖然後期已經不是坦伯頓爵士本人親自經營,但這正是目前被富蘭克林投顧公司收購的富蘭克林坦伯頓成長基金系列。有在基金領域進行過投資的應該都有多少接觸到坦伯頓開頭的全球生技領航、科技、全球投資、新興國家…等等。


  坦伯頓爵士師從班傑明‧葛拉漢,其投資風格跟巴菲特稍許相似,不過較崇尚逢低進場低買高賣及全球布局,同為葛拉漢學生但他不像巴菲特崇尚長期持有,僅透過基本面去判斷買入賣出時間點。基金親自操刀時期每年報酬率穩定在12-16%左右,坦伯頓基金成立之初到賣給富蘭克林期間結算年化報酬率總結14.5%。相較於巴菲特集中於美股市場,因坦伯頓分散於全球,以致他能海選到的便宜標的會比巴菲特多很多,抗風險能力也較佳。


◆ 最悲觀的時候進行投資


  股票的市場情緒通常會嚴重影響股價本身的漲跌,坦伯頓的策略是避開從眾心理先去判斷該事件是否為暫時性的狀況。


  坦伯頓爵士的幾次絕大成功分別是在二戰時重壓當時的股市,在日本二戰戰敗後的1960年代日本振興經濟計劃實施前在日本投資布局,911事件後航空股低迷時買入航空相關股票。這先現在看起來會很像他在當時有預知未來的能力。不過對於坦伯頓爵士來說,他只是在一個國家、一個是見大家最悲觀最悲觀,覺得市場壞到不能再壞了的時候出了手將股票買入。


  這也歸功於他對於事件的判別有足夠的功底,能夠正確的判斷事件本身的時效性以及足夠相信自己的判斷而不被他人的言語影響。


◆ 讓自己的選擇變多

  

  假設能在一個國家中找得到一個產業或一家公司現在經歷該經濟體的低谷時刻,那全世界現在有233個國家,我們理論上可以找到233個各國最值得投資的產業或公司。因此將視野放大到全球後,坦伯頓爵士認為這樣可以將資金更有效的做適當的分配。


  比如可以在這233個標的中再濃縮取出幾個最最適合投資的,再進一步加深投資獲利的勝率可能。也可以透過各種主題,比如生技、科技、新興國家、能源、礦產…等分類,再無視國界去篩選各國的最佳可能。


  當然,每個國家的資訊完整程度不同,坦伯頓博士本人也因此吃過幾次虧,以當時的資訊科技來說這樣分散風險的同時需要大量的人力去審閱各種資料,甚至需要專人親自到該地該產業考察,算是需要不小的成本。


◆ 由下而上的選擇


  前述方法是先區分國家/經濟體/產業,在往下搜尋自己要的標的,是由上而下的選擇。直接無視最上層分類區隔,透過篩選的方式直接抓出我們認為值得投資的公司。


  這類篩選器以前非常的昂貴,畢竟要透過Excel加上大量的人力輸入。現在的資訊科技已經可以透過篩選器一步到位了,假設我們需要將資金分散至全球或許也不用太理解國家/經濟體/產業的區隔,基本面分析是不能跨去其他投機性商品使用,但跨個市場是妥妥沒問題的。


  以全球市場的基本面搜尋來說,目前有幾家公司推出的訂閱製產品可以做到快速篩選,比如說 Capital IQ、Bloomberg、Screener.co...等等。也有像是盈透證券(IB)這類可以跨多國投資股票的國際券商也有提供基本面篩選功能。


  這也是基本面的優點,可以透過打破國界、產業的限制,直接挑選數十萬家公司中最值得投資的標的來提升自己的報酬率。



<<上一篇:Tobias E. Carlisle-量化價值投資


下一篇:為什麼學校不教投資學?>>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