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存股] Guy Spier - 投資者的教育 The Education of a value invester

◇  Guy Spier


  Guy Spier,曾在2008年出嫁650100美元與巴菲特共進一餐慈善午餐而出名,在他的投資觀中注重「模仿」與「學習」,他曾模仿包括但不限於巴菲特波克夏的選股方式,替他自己與他經營的基金賺取不少的收益。


◆ 找一位導師


  所有的知識與技術都是一代代人在巨人的肩膀上累積起來的。所有的知識的造最初都需要從「模仿」開始,藉由模仿將知識點抄錄在我們腦中的知識庫,最後才有辦法創造出屬於我們自己的新知。


  「創造」是我們人類特有的天賦,即使AI在未來幾十年到幾百年後的發展,可能最多只能做到完美的排列組合人類事先輸入進去的就有知識和邏輯而已。所以如果要在一個領域上有所成就,我們要做的事是找一位或多位自己想超越的老師,詳盡的抄錄一份他們幾十年來的專業,然後再靠我們自己組合創造出屬於我們自己的改良版知識點出來。


  萬幸的是我們不需要真的找到那個人,登載知識的地方有很多,比如這個blog、Youtube、或是想學習的對象所寫的書,不管那個對象在哪,甚至不管那個對象是否還活著,這也是人類之所以能發展得如此迅速的原因-我們擁有多樣傳遞知識的介質。


◆ 債務之錨


  想在股市賺錢,我們必須得在每一次的買賣都抱持自己的理智。如果要說最容易在交易中脫後腿的,大概就是負債了吧。尋常的消費貸款、信用貸款、學貸車貸房貸等等會影響我們生活上對金錢使用的態度,使用槓桿的債務當然也會。槓桿本身是透過一定的債務比將自己的資金放大,順遂時可以兩三倍的將自己的獲利放大,但失誤的成本被放大了兩三倍不止了,高的失誤成本會使我們更容易失去理智或過於保守的認賠。


  想像一下習慣將資金All-in 於市場的葛拉漢,如果在1929年年底金融風暴前就已經開滿了槓桿且All-in在美股市場,在連兩天的大跌,整體指數下跌24.55%,一大堆股票直接跌破票面價,我們還會見得到巴菲特和波克夏嗎?可能巴爺還有機會從另外一些地方學習到另外一種價值投資系統啦,但葛拉漢就確定不可能再有錢去東山再起了。


  回到台股也是,2008年末次貸風暴僅僅影響了台灣一年,現股如果是績優股放著也就放著了。如果是靠融資槓桿持有的,不是被券商要求補了一堆不划算的保證金就是被券商強制在股票的最低點賣掉股票,受市場大環境影響後賠跟著賠了,漲回來賺錢的時候卻沒自己的份。


◆ 建造自己的隔音室


  金融世界是一個容易讓人分心的地方,即使我們已經制定了所有的策略及交易流程,我們還是會因為受到許多「專業的」雜音而開始動搖自己的規劃,會有這樣的動搖不見得是壞事,但自己的策略成果都還沒有發酵就急著修正自己的行動,美個人賺錢的利基點不同,可能只是還沒輪到自己罷了,然而就在這樣頻繁的轉換標的間,賠錢的時候策略一直換,該賺錢的時候都沒等到,整筆資金長期下來縮水就是必然的了。


  身為專業基金經理人,Guy Spier 也深知被同業「催眠」的可怕,因此他為了隔絕這些雜音,搬離了華爾街,在瑞士聯邦中的蘇黎世郊區設立了一個辦公室,以此當作自己的隔音室。


  也許我們並不需要那麼激烈,畢竟只是小小散戶,就算為了投資去租一個小小的辦公室我們還是可以從網路上蒐集到一大堆瑣碎的投資「建議」。在建立好自己的投資策略後,退出所有可能會影響自己的個股建議頻道或KOL,只保留心法類作為自己修正策略的文章或頻道,讓自己學會釣魚或精進釣魚技術而不是去找取得的到魚的地方。


  跟單或直接拿到建議標的不是長久之計,有可能創作者活得比你短命,也有可能創作者哪天懶了,釣魚的心法和策略的理解永遠是最長久之計。




<<上一篇:邁克爾‧巴特尼克-從錯誤中學習


下一篇:菲利普·費雪-保守型投資者夜夜安寢>>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