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存股] 熱門的題材股都有可能會變成泡沫 Stocks on the topic may be at risk of bubbles

 ◇ 熱門的題材股有可能會變成泡沫


  存股派除了看中過去的財報版本,對立面還有另外一種透過當下題材推測未來發展可能的「題材派」。幾乎每年,甚至每兩季就會出現一種新的市場主旋律。這或許是台股中權值較大的都是科技類的關係,世界進步的主旋律也都是在科技與生技相關上,每當一個新科技出來,台股除了台積電全佔了之外會出現一批分公司跟這項新科技沾到邊。隔一陣子另外一種新科技問世,又有另外一批公司跟第二種新科技沾上邊。


  LED概念股、Iphone概念股、電動車概念股、VR概念股、元宇宙概念股、洗腎概念股(??)、Covid-19防疫概念股…到最近的AI概念股等等。因為台積電加上台灣有足夠完整的電子科技上下游產業鏈,幾乎什麼新科技都需要台灣的公司協助生產。


◆ 概念股獲利原理


  我們財報派的獲利條件是在看「過去的獲利能力」來作為依據判別該公司未來可能的發展,概念股則相對地不太介意過去的獲利能力。


  為什麼呢?比如像是AI概念股,在ChatGPT問世之前有許多公司本來獲利能力平平,只在賺一些聊天機器人外的AI晶片設計或製造,訂單並不是很多。但ChatGPT問世之後,世界各國的頂尖資訊科技公司,像是Google等,都開始著手完善他們自己的聊天機器人,在需求量暴增之後,這些小公司年營收和股價跟著翻了好幾倍。


  這些股票原本可能因為往年EPS成長率並不高,並不會被我們的篩選機制挑選出來。我們就算站在產業發展前的前一年也不可能預測得到那家公司隔年會井噴式發展。


  等於我們少賺到了那個一年就翻了兩三倍,投資報酬率50%起上不封頂的機會。




  因此這類存股族會放棄參考過去的財務報表部,靠自己對於世界經濟的推論,讓自己買在該未來最有可能發展的產業上,那些產業的識別標籤就是所謂的「概念股」。


◆ 報酬高很多,但相對風險也高很多


  這類「概念股」們,通常往年的獲利都只是專注在公司的本質上,比如說高端疫苗(6547),原本主力都在新型腸病毒疫苗的研發及各種流感疫苗的製作,但因疫情期間轉做相關疫苗而被市場認為未來有足夠的獲利能力,因此股價從原本80元上下,短期內飆升至417元。





  他往年的財務報表雖然說還是有足夠的獲利能力,但因研發經費較高,上市後累計年營收起伏不定。後續也因為各種爭議問題及疫苗問世過晚,沒有如期獲利最後股價跌回原點。





  也有些像2021年炒熱的元宇宙概念股,是因為概念股本身在創造初期被市場過於神話,最後在祖克伯公佈像是十年前版本的模擬市民的「元宇宙自拍」後,被市場看清現實而整筆概念股的股價跌回他們原本的樣子。

*鼎元沒有不好,只是2021年以來他們的本業EPS其實沒有浮動太大,
但股價因為題材而大幅波動,這個M型兩個高峰都是元宇宙概念炒起來的。


  這樣的概念股泡沫化案例多到數不勝數,那為什麼投資人如此趨之若鶩呢?


  因若有其中一種概念股成功了,那會讓我們投資人短時間內不管帳面獲利也好未來配息也好,都有一次的大幅提升。那可是一次五到十倍起跳的,股價很多也很容易會在短時間內上升五倍,如果長期穩定化發展後,又有可能是五到十年的營收成長。


  當然,相對題材也很有可能是背後有金主事先買起來,再透過媒體炒作,等股價高漲後將自己的持股出脫…這個很難說,高端爭議是被提出來懷疑了,但其他概念股呢?


  以概念股為投資依據的,會建議大家自行設定個停損點,讓自己的帳面獲利不要跌到底,甚至跌到虧損。


◆ 要判斷自己的判斷是否正確需要大量的專業知識


  這類概念股向的投資會比透過財報衡量公司好壞還要困難很多很多,對於一個非經濟相關科系的人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事,術業有專攻,連船長我都直接放棄對於未來的預測了。


  與其百里挑一去賭資金是否能短時間放大五到十倍,對於新手來說在沒有專業知識的前提下,天天觀察財經新聞加上自己真金白銀的實測許久繳上幾十幾百萬的學費,才有辦法讓自己對於概念股篩選的勝率進步到足以打敗大盤。


  船長我單純是因為懶啦…我有同學事個非常厲害的分析師,因為是經濟系畢業的,跨去財經跟財經系搶飯碗外比起財經系專業在個股分析,他比較能夠較更準確的預判世界經濟大方向。


*祖克伯元宇宙自拍照


  但最前年還是祖克伯那可愛的元宇宙上跌了一跤…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元宇宙。



<<上一篇:所有投資策略的共通點


下一篇:財報派的存股不要輕易停損 >>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