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存股] 財報派的存股不要輕易停損 Don't stop loss deliberately

 ◇ 財報派的存股不要刻意停損


  「下跌xx%就停損/止盈」的概念之所以那麼根深蒂固,是因為我們台灣的交易習慣中有許多人偏向不用學習太多的技術分系派。這一派別因為必須時刻觀察價格與市場共識及其交易量等供需關係,透過技術指標配合自己設定的下跌指%數為完成整筆交易的行為。


  可是在財報派的選股中,我們選擇投資的依據在於公司獲利與否,他的財務能力狀況優良與否之間,市場共識給予他的價格並不完全有正相關的關係。


  什麼「春江水暖鴨先知」之類的幹話聽聽就好。如果市場真的有那麼靈敏,我們不會在理解財務報表或者參數篩選後還選得到低本益比的便宜股票,也不會有人把自己的股票賣在低點最後才在懊悔。


◆ 市場的錢沒有那麼多


  以台灣來說,台股的大盤本益比幾乎都維持在12~18倍之間,那其實並不是很高的一個數字。如果本益比照通俗的「投資後回本的年數」來解釋,台股本身即是投資15年會將本金領回。


  為什麼說其實市場錢沒有那麼多呢?


  在台灣整體市場的獲利能力不變的情況下,如果內外資過熱的話,理論上我們的大盤本益比應該還會再更高一些的,公司獲利能力不受市場對於公司本市值的評斷而增減,反過來說如果市場總體現金過多,會有更多人拿著公司獲利反向推導出更高的市值(股價)。


  如果我身上總共有一百元(市場總資金),我覺得賺3元的A公司價值30元,覺得賺7元的B公司價值70元,這時A與B公司本益比10倍。但如果我總共有兩百元(市場總資金),市場也只有A與B兩間公司,我會給A公司分配60元,B公司分配140元,這時A與B公司本益比20倍。微縮到個人化簡易版的案例大致如此,擴大到市場就是市場總體資金與ABCD…各種公司之間的關係了。



  舉個反面的例子來說,美股在美國一直以來的財務政策下,加上世界各國幾乎都會有很多進階點的投資人將自己的資金部分投資在美股上。導致美國市場的大盤本益比幾乎居高不下。


  什麼FANNG尖牙股啦、巴爺爺本身的波克夏公司、特斯拉…等等,本益比也幾乎持續維持在30倍之上。這些耳熟能詳的公司不是不配息就是配很少,這些美國標的不能用存股賺息的概念去當作獲利與否的判斷。


  當然美股不是只有這些股票,因為有很多國家的公司到美國申請ADR,開美股戶頭或附委託最大的好處是可以揀到更多會配息的小公司(股利稅抽30%...)和很多其他國家的股票。





  但就實際面來說,相對於同樣去賺1元台股整體來說要花的成本要花13.8元的成本,美股整體來說要花的28.91元足足高了一倍多,就連巴菲特都說「美股實在太貴了」。


  市場中的股票價格漲跌與否和公司獲利能力關係不大,也因為台股中外資佔比過高,我們所投資的公司股價常常會因為外資將資金轉移而造成劇烈波動。我到覺得這樣的「淺碟」非常地適合台灣人發展所謂「存股」的概念。


◆ 判別公司財務能力為先


  股價之所以被錯殺有很多很多的原因,像是2008年末因為美國次貸風暴,導致以美為中心的外資必須回流資金去救他們在美資產。那這個時候連帶美國外世界各國的股市都有極大福的下跌。


  就如前述所說,當下的市場共識價格並沒有影響到財政正常的公司,該賺錢的還是在賺錢。我們在負債比篇有舉例,在負債比低於50%的公司往後幾乎不會受到單次系統性風險的影響,因為他們沒有利用股價或土地設備去跟銀行質借太多錢來發展自身,也不會因為股價下跌而被銀行追繳保證金或抵押品。


  這也是我一直以來非常不屑那些存股網紅們推廣興富發的原因,該公司負債比高達80%,獲利能力不差是沒錯,配息優渥也是他們的優點,但把負債比高達80%這件事包裝成「公司很有雄心」,然後建議大家也跟著存興富發,就有點令人懷疑是否收了公司好處還是為了有更多散戶去支撐該公司股價而在那…




  中國近兩年因為整頓房市泡沫問題那間最大的「恆大建設」,最後也是因為中國整體房市開始轉弱,債還不出來,最後走向破產重整的末路。在全世界都知道中國房市存在嚴重的泡沫風險的前提下,興富發還曾言要進軍中國,在高負債比的情形下,配發股息還遠高於他們的EPS…當作存股標的是真的要慎思,風險真的過大了。


  在我們透過選股軟體或網站將高負債比的標的汰除掉後,股價不是不會受大環境影響而下跌,至少我們知道我們的持股公司即使股價被錯殺了,事件過後還是有回彈的可能。


  也因為公司本身借的錢不多,即使被銀行等金融機構要求追加抵押品或者要求追繳現金保持維持率,該公司也不至於在配息的時候配不出錢來。所以在核心存股策略上才會另外加上一條「負債比不大於50% /淨負債比小於0」的條件。


◆ 那些被錯殺的股價


  撇除上述公司本身財務存在疑慮的,其餘許多公司在大環境缺錢的狀態下營收可能會下跌個20~30%,不過很神奇的是,這些公司的股價會在該事件期間被外資抽離後,又被恐慌的內資逐一拋售至腰斬甚至跌掉70%。


  2008年資料有點久遠了,除了之前在談不應該用殖利率判別標的時曾有提到過上市的電信公司們營收並沒有衰減的狀態下股價微幅下跌了一兩成。導致電信股們本益比最低竟然剩下8倍,事件後還被市場共識誤解為股價較穩定的標的。


  因為年代久遠…我有點忘了當時高中剛畢業時有哪些股票是被錯殺的,請允許我用台股護國神山-台積電為例。


  以台積電的K線圖來說,不管他的財務多麼的優良,獲利能力如何的穩定,在系統風險下也是躲不過被錯殺的命運。2008年股價最高點還有69元左右,到最低點竟然下探37元。


  那他的盈收呢?



  其實一點變化都沒有呦。


  2008年全年度營收比起前一年增長+2.59%,股價卻跌了46%。即使2009年台積電多少受了點影響全年度營收比起2008年減少了一成,也不至於該跌掉46%那麼多。光是2008年間,公司營收的微幅成長和股價的暴跌就可以說明市場共識的股價與公司營運狀況本身並沒有任何明顯的關係。


  除了外資必須收攏資金去填補他們其他的虧損,我認為咱們內資也是推動這個超跌錯殺的兇手之一。為什麼呢?因為在這樣我們看似無盡的量漲下跌的背後,不管任何的技術指標都會告訴我們該賣了,這公司沒救了。一般波段投機客也會很快地觸及到他的止損線將股價賣出。


  除了散戶的熱錢,台灣內資中也有很多自營商和投信等專門在做較短中線的操作,他們不可能在事件未明瞭之前繼續大量在市場中撒入資金,沒私下做空就不錯了。這些自營商與投信他們還有季度與年度考績必須要顧,也不能像散戶投資人這樣將那筆帳面價值變成負值的股票就這樣放著。


  除非投信或自營商的屬性允許他們的分析師和交易員這樣放,不然當年可是很多交易員被洗出行業的呢…像施昇輝大大,原本在券商自營部門,當年也是因為績效問題被迫離職。


  也因為這樣的商業內外資加乘下,大部分的公司股價都會這樣超跌或超漲,那…回到開篇,如果我們已經透過財報選股後,又用「下跌xx%就停損/止盈」的投資策略,我們的投資策略不就完全偏離了我們的初衷?




  回頭看看那跌到37元的台積電,我們要是跟著止損了,現在566元,因為Nvidia新的人工智慧晶片看似又要爆漲過前高點的台積電,不就被我們賤賣掉了嗎。



<<上一篇:熱門的題材股都有可能會變成泡沫


下一篇:留意網路上那些股市網紅的知識背景>>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