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存股] 所有投資策略的共通點 Common to all investment strategies

 ◇  所有投資策略的共通點


  不管是船長的核心存股策略也好,還是畢卡胡的三好一公道,艾蜜莉的便宜、合理、昂貴價的多重計算,還是各種技術分析透過供需計量預測未來走勢,所有所有的策略都有一個非常核心的共通點。


  我們都是在規律中推測未來,然後考慮各種可能發生的意外,然後利用其他參數來輔助排除那些不可控的意外狀況。


  簡而言之,所有策略的共通點都在「將風險最小化,報酬最大化。


◆ 成熟的自由市場中,傻做多也不是壞事


  在度過民國70-80年代那時股市的不成熟瘋狂時期後,綜觀台股加權指數15年來的走勢,都是一路向上成長的。


  



  一來是因為上市櫃公司逐年增加,台灣內資的熱錢已經不會像以前一樣標的少得可憐,想成為股民能夠選擇的投資標的過少。再來是經過當時的泡沫後,投資人也變得更成熟理性,把股市當作賭場、把投資二級市場稱作「炒股」的投機型投資人大部分在賠完後也都退出市場了。現在留在市場的,隨著資訊科技的發達,大部分都已經學會透過各種方法判別公司的獲利能力以及成長和未來。


  近幾年很少有單一公司本益比破百後股價還持續向上攀升的狀況。所有公司的成立初衷都是為了「賺錢」,沒有太多公司通過了上市櫃申請掛牌後,就決定轉頭毀滅世界朝著下市努力敗掉自己的。


  所以正常來說,只要是成熟的自由市場,拉長個五年十年來看都會是上漲,即使是當時2008年曾經整個市場跌掉一半,至今十五年後的2023年,回頭看感覺也只是個小小的坑。




  舉個反面例子,中國近幾年算是一個相對不太自由的市場,從改革開放之後飛速上漲至3000點後.現任領導人的治理下,市場變得幾乎是完全停滯的狀態,五年時間指數僅差5%。






  台灣則在這五年間上漲了50.7%。


  


  香港在經過送中事件後,也被國際認為已經漸漸失去了自由市場的定位,這個比較慘一點,整個香港直接損失四成的市值。


◆ 為什麼不建議用技術分析來累積資產?


  相對於歐美投資人投資幾乎都是看財報基本面,而台灣投資人有三成反而偏向投機成分較高的短線技術分析之流。


  技術分析不是不好,台股外資成分占比極高,內資與國家各種基金經理人在投資時也是考量基本面居多,這麼一來這些投資標的的供需漲跌仍然會依照公司本身的獲利能力做出適當的市場共識。


  這麼一來,即使使用KD、MACD、布林…等等,各種的技術指標仍然有一個最基礎的供需依據。試想,如果所有投資人都無視自己投資的公司的獲利能力,包括內外資全部都使用技術分析去選擇股票,最終整個市場只會像是在玩大風吹一樣,自己賺到的錢是別人的虧損的零和遊戲。



  反思台灣技術分析占比過高的原因,大概是幾十年前會計做假帳或AB帳的陋習導致市場對基本面不信任所造成的。不過經過幾十年的演變,現在會常常聽到某某公司因為會計師拒簽財報,導致公司交不出季報被迫下市下櫃的新聞,那正是台灣金融法規已逐漸完善且已經能夠確切的保護股東的進步。


  也因為這樣的進步,我們可以試著放下以前的成見,相信身居成熟市場即逐漸完善法規的會計師會合法的作帳,我們也可以好好透過利用更省時省事的基礎面分析來累積我們相對較穩定的財富了。


  明明理解策略背後的意義後,每個月或每季花個五分鐘,一年下來只花20到50分鐘去打開選股網站或軟體就可以做到年化30%的財富累積效果,我們為什麼要用那麼多的技術分析工具天天花四個半小時盯在盤面上,一筆筆的思考哪支股票買還是賣呢?



<<上一篇:核心存股策略成果展示


下一篇:熱門的題材股都有可能會變成泡沫>>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