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存股] 存股的心態調適 Long-term shareholding mentality adjustment

 ◇存股的心態調適


  即使台灣存股風氣興盛起來了,但現在市場上短期買賣的投資人還是占大多數。一來是因為這些投資人曾經有過不好的長線持有經驗,二來是可能打從一開始就沒有做好要將股票持有十年二十年,甚至買入後就不再賣出的心理準備。

  



  在沒有做好心態調適之前,買完股票後太常打開證券APP,定了自己當時買入的理由,被自己多餘的擔憂操控了自己,做下之後回頭看是錯誤的決定。


◆ 說基本面沒用的是不會看的人沒用

 

  船長這個流派(?),選股的標準不是像其他老師只看單年、單季或單月的財務報表數據。畢竟我們需要買入後長期持有,如果只看單次ESP成效,又或者單年的現金流量好不好,很容易踩到雷。


  就像要在一個學校裡判斷某個學生下一次的成績,茫茫學生海內要預計某個學生下一次的表現,當然會需要看他往年的每次成績如何才有辦法下判斷。不會因為一個差生突然一次的段考滿分就理所當然地認為他往後的考試也會滿分下去。但如果像「台積電」這樣的優等生,財報維持了幾十年的資優生表現,下一次考差的機率當然不太高。


  當然,公司會有千百種方法做財務上的「美化」,但這個美化是有限的,不可能美化五年十年二十年公司還沒倒。以現在的資訊發達程度,我們在很多股市資訊網上都可以查詢的到公司成立以來的財務營收等資料。


  甚至有很多非常方便的選股APP或網站可以更快速的將ROE、ROC、ROIC、負債比、EPS年均成長率、本益比…等等我們做為長期投資所需要的重要數據全部算好做篩選。


  這是個做好基本功,透過各種免費資訊就可以簡單做到年化30%存股的最佳時代,這雖然贏不了將股市作為正職行業的專職投資人做到年化50~100%的效果,但我們省下來的時間可以拿來做其他的自我投資,學習新事物更能保證自己有足夠的知識去面對未來的諸多考驗。


◆ 存股報酬差?


  如前述所言,我們在長期投資時做的買賣股票所需的過往成績都是以多年為單位的。所以說,單季或單月的成績不好導致市場共識下跌,不會是我們長期持有派所需要擔心的狀況。


  據摩根大通的統計,有84%的專業基金管理人五年的績效無法贏過大盤,原因正是他們被自己的專業所綁架了,因為相信自己的判斷,針對持有的股票的未來有太多的想像,試圖掌控還沒發生的未來導致過度買賣,結果到頭來成效不如直接買S&P500 (類似台灣的0050,香港的藍籌…等等指數基金)。


  散戶呢?據統計台灣所有證券投資人近十年(2011-2020) 年化報酬率約在3.6%,然而0050近十年(2011-2020)年化報酬酬率約在4.92%,散戶還是略遜於大盤指數類基金。


  當然這是平均值,總會有兩極端,比如賺上好幾百個%的投資報酬率的正極端,也有百億富翁十年下來變成百萬富翁的負極端。成也頻繁操作,敗也頻繁操作,我們普通投資人大概都不是天賦異稟的那位,要是賺到富的流油是好事,但如果我們操作了十年結果一場空,年紀也有了,也快到了退休年齡,未來怎麼辦呢?


◆ 分散每個不同時期的標的,讓每筆資金最大效益化


  存股法一直被各大投資人推從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為可以花上最少的時間,在基本功打好後知道各項篩選個股參數的原理後儘管的「買入」,一個月或一季的那一次買賣只會花到三五分鐘算好單位下單。再藉由持續的分散風險,當自己手中持股的公司多達十間二十間,甚至五十間以上,各公司的短期營收不佳對我們個人整體資產的影響變得很小之外,也會因為我們持股數夠多,整筆資金的績效最差最差也會貼近大盤的年化報酬。


  之所以存股也多了許多參數不同的流排,就是因為在保底大於等於大盤的優勢外,我們投資人研究了更多可以優於大盤的策略,比如像船長所提的核心存股方案,目的正在於除了能夠選中最安全的成長股外,還要控制自己每筆資金投資的當下相對於當時的股價獲取最高的殖利率。讓資產成長外還能取得優渥的配息收入,配息收入再因公司的成長而跟著成長,以達到帳面報酬(因沒在賣出持股,以帳面計算)與配息收入(每支持有的個股都能相對於買入成本來說在下次配息約7-12%)加總起來年化報酬30%的基礎目標。


  保底5%,目前在2019年年化報酬最多42%(前幾年買的股票相較於買入成本光配息佔了快26%),存股真的效率差嗎?基礎面看財報投資不好?


  不,時代已經變了,線在要緊的把這套穩健的方法推廣出去,就如同之前寫的股市初心者篇,讓市場回歸本質,這對於上市公司也好,市場也好,對於廣大的投資人也好,是三贏的局面。





較新的 較舊